某钢厂高炉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数不变,在原矿位环数、环位的基础上增减一个矿石或焦炭环数,是 “中量调剂 ”,在矿位、环数均不变的情况下,挪动矿石或焦炭环位则属 “重大调剂 ”,会对煤气流的分布有明显影响。 d. 在炉况严重失常或炉墙结厚时,在减轻焦炭负荷的同时,保持矿角 αk不变,将焦炭的一半布向边缘,一半布向中心,同时发展边缘及中心。 ( 2)布料的圈数 多圈布料时,矿石对焦炭层的冲击推挤作用较均匀,由于节流阀的控制不准,可能出现非整圈布料。 ( 3)节流阀的开度( γ) 节流阀的开度,一般依据给定的布料圈数和料重来自动确定一个料流(焦炭、矿石)速度,需保证料漏空时正好规定的布料圈数结束, γ 角一般具有自动补偿功能,若其不具备自动补偿功能时,需人工微量调整或校正。 布料方式的调整幅度 ( 1)改变布料档位(角度)、圈数时,应注意平均倾角的变化量,一般情况幅度不要太大,每次变动量应不大于 度。 ( 2)布料方式临时调整时,二次调整的 间隔应不小于 2 小时;做长期调整时应不小于 24 小时。 ( 3)特殊方式布料要请示炉长,并汇报技术副厂长同意后方可进行。 热制度及造渣制度 高炉炉缸的热制度和造渣制度,既影响煤气流的分布,又影响炉缸的工作状况和生铁的质量,对炉况的顺行亦起着重要作用。 稳定的炉温、适宜的炉渣碱度是根据冶炼条件、生铁品种的质量要求来决定的,并同时考虑尽量降低消耗。 热制度的管理 高炉的热制度管理的基准需化学温度和物理温度相结合,来调整焦炭负荷。 ( 1)由于原燃料等因素的变化,焦炭负荷的校正及调整,其参见 条。 ( 2)正常的炉温调整基准 现象 调整基准 ( A)铁水温度 PT ( B)生铁含硅 A、 B 有一个发生 A、 B 同时发生 一次铁平均值 1480℃ % O/C - O/C - 瞬 时 值 1460℃ % O/C - O/C - ( 3)炉温倾向的调整管理 [Si] (%) PT ( ℃ ) ~ 1520 减热动作 减热动作 维持 1520~ 1480 减热动作 观察 [Si]%两炉 则增 热动作 1480 观察 PT1480℃ 两炉则增热动作 [Si]、 PT1480℃则增热动作 ( 4)值班工长应经常观察渣铁样,渣铁的流动性及物理温度是否充沛合适,如按上述调整的管理倾向调整仍然有炉凉和硫出格的危险时,可以适量加入净焦。 造渣制度的管理 造渣制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选择适宜的炉渣成份,主要是控制合适的炉渣碱度,来保证炉渣有稳定的性能和足够的脱硫能力。 ( 1)由于原燃料等因素的变化,炉渣碱度的校正及调整,其参见 条。 ( 2)炉渣成份的管理基准 铁 种 Al2O3 MgO CaO/SiO2 渣量 冶炼制钢铁 15 6~ 8 ~ 300~4 00kg/t 15 8~ 10 ~ 冶炼铸造铁 15 6~ 8 ~ 15 8~ 10 ~ ( 3)炉渣碱度的调整需要和热制度相互结合,同时兼顾 Al2O MgO 的变化。 冷却制度 合理的冷却制度,对降低内衬温度,保持内衬完整,维持合理的炉型,延长高炉的寿命,提高和改善技术经济指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冷却制度包括冷却水流量、冷却水进出水 温度、冷却水压力、各部位的温差等内容。 3高炉软水循环系统的水量分配及温度要求 流量( t/h) 进水温度( ℃ ) 出水温度( ℃ ) 温差( ℃ ) 系统总泵站供水 3600 52 40 12 冷却壁直管 3040 40 48 8 炉底+蛇形管 560 40 48 8 热风阀 1152 48 52 4 风口大、中套 支路分水量 1608 4 高压操作是高炉强化冶炼的有效技术措施,它是通过调整煤气系统中高压阀组的开度来改变炉顶煤气压力的,高压操作有利于降低炉内煤气流速 和料柱煤气的阻力损失。 高压操作有利于抑制焦炭的气化反应的进行,改善焦炭强度和提高间接还原度,在保持相同煤气流速和相同料柱煤气阻力损失的条件下,有利于增加入炉的风量,加速高炉冶炼进程,从而获得增产、节焦的效果。 下列情况下允许高压操作 ( 1)高炉本体及附属设备工作正常; ( 2)炉况顺行,具备强化冶炼的条件; ( 3)风量不小于正常风量的 60~ 75%; ( 4)若不采取高压操作,压差可能超过规定上限时。 常压、高压的切换基准 ( 1)加风时,风量大于正常风量的 60~ 75%,压差在 左右时, 改高压操作; ( 2)减风时,风量小于正常风量的 60~ 75%,顶压在 时,改常压。 高压操作的要求 ( 1)顶压应和风量相适应,在高压阶段,风量增减 100Nm3/min,顶压应增减 5~7Kpa,以使压差维持在合理的水平。 ( 2)一般情况下,调整风量时顶压应做同步调整,但风量调整幅度不大时可不调整顶压。 ( 3)调压阀组故障时,应减风使顶压和风量相适应,外部条件不允许高压操作时,压差按 考虑。 ( 4)高压情况下不允许放风或休风,此时应该先常压。 高压操作的程序 高炉 由常压改为高压时的操作程序 ( 1)通知 热风炉、布袋除尘 、风机房、 TRT 控制室等; ( 2)通知炉顶布料岗位人员; ( 3)给定炉顶压力值; ( 4)逐个关安全阀和 调节 阀,完全关闭一个,再关另一个; ( 5)将高压阀组 Φ800 调节阀和 Φ450 调节阀手动关至 50%,使实际顶压接近设定顶压为止; ( 6)将 Φ450 调节阀改为自动。 高炉由高压改为常压时的操作程序 ( 1)通知 热风炉、布袋除尘 、风机房、 TRT 控制室等; ( 2)顶压接近 时,将高压阀组的 Φ450 调节阀改为手动; ( 3)逐个开其他调节阀; ( 4)全开 Φ450 调节阀。 余压发电时的顶压调节 余压发电时,炉顶压力的调节是由 TRT 系统自动实现的。 ( 1)休(送)风时与 TRT 控制系统联系; ( 2)高炉调节顶压时预先和 TRT 联系; ( 3)余压发电出现故障时, TRT 系统旁通快开阀应自动打开,同时高炉煤气从高 压阀组通过,并保持过度时顶压波动小; ( 4) TRT 运行期间,需保证 高 压阀组系统设备的可运转性能良好。 由于高炉的冶炼条件和冶炼过程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高炉的操作者及操作的管理者必须依据外围条件和炉况的变化及 时采取相应的调剂措施,以保持高炉长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正常炉况的特征 正常炉况的主要标志是炉缸均匀活跃,渣铁热量充沛,煤气分布合理稳定,下料均匀顺畅。 具体表现为: ( 1)下料均匀、探尺记录曲线呈规则的锯齿状,两探尺下料和回尺基本一致,没有停滞、陷落,时快时慢等现象。 ( 2)透气性指数、风压、风量稳定,无明显锯齿状,风量和料速相适应,风量和风压相适应。 ( 3)渣铁热量充沛、流动性良好,两铁口渣铁温度相近,渣中带铁少。 ( 4)炉缸工作均匀,风口明亮活跃,不挂渣、不涌渣、无生降,无连续烧坏风口。 ( 5)炉顶煤气温度波动范围在一条小带内,各点相互交织,随 下 料有规律波动。 ( 6)炉顶煤气压力记录曲线平稳,无高压尖峰。 ( 7)炉喉、炉身温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 ( 8)炉身静压力稳定,无剧烈波动。 ( 19)上下部压差相对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 10)炉体冷却水温差圆周方向均匀。 炉况失常及处理 炉况失常主要指炉热、炉凉、边沿气流过份发展,边沿负荷过重、亏料线、管道行程、偏料、难行崩料(连续崩料),悬料、炉墙结厚、炉缸堆积等高炉进程所出现的失常现象。 炉况失常一般不是瞬息突变,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往往是几 种失常现象同时发生,要求工长及时发现失常征兆,进行综合分析。 做到判断准确,调剂及时,处理恰当,将炉况失常消除在萌芽期,使高炉进程尽快转回稳定顺行状态。 炉况失常反映最敏感的参数是透气性指数。 透气性指数的波动出现得最早。 值班工长如发现透气性指数产生变化,就要对炉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炉况调节,这样才能贯彻早动、少动、小幅度调剂的原则。 下面分述炉况失常的处理。 炉热 导致炉热的原因: ( 1)由于称量不准,使得入炉矿石量减少或焦炭量增加; ( 2)焦炭负荷偏轻、焦炭水份降低或加入净焦较多; ( 3)煤气能量利用改善或下料速变慢; ( 4)铁矿石还原性改善或矿石品位降低,没有随风温升高而相应地增加焦炭负荷; ( 5)喷煤引起瞬时负荷降低或炉尘吹出量增加。 炉热征兆: ( 1)风压随炉温升高,透气性指数下降,接受风量困难; ( 2)下部静压力升高; ( 3)下料减慢,过热时易引起探尺停滞、崩料、悬料、管道行程; ( 4)炉顶煤气温度升高,四点温度分散展宽; ( 5)风口白亮、渣铁温度升高,炉渣铁流动性不好, [si]升高, R 也升高。 铁水流动性变差。 炉热处理: ( 1)出现炉热要分 析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处理。 临时轻负荷料或净焦下达可减少喷煤、临时减风温 50~ 100℃ 渡过。 ( 2)如炉热是负荷轻引起,应调整焦炭负荷。 临时可适当降低风温和减少喷煤量。 ( 3)各种故障引起冶炼强度降低导致炉热时,要创造加风条件恢复正常冶炼强度。 ( 4)降低富氧量也是临时减少炉缸热量的措施,也可以做为处理炉热的手段。 但炉热、下料正常时,一般不采取减氧的方式,以免下料速度过慢,使炉子更热。 炉凉 炉凉是危害较大的一种炉况失常现象,按不同程序可以分为四类。 一般炉凉表现为渣子发黑,流动性变差, [si]降低幅度较大。 严重炉凉表现为渣黑且渣流动困难, [si]降低幅度大, [s]出格。 炉凉事故表现为已熔化的渣铁,重新凝固粘结在炉墙上,炉墙结厚,炉子接受风量能力严重变差。 严重炉凉事故表现为炉缸冻结,不进风,渣铁放不出来,属恶性事故,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本节只涉及炉凉处理,后两种炉况的处理后面阐述。 炉凉的主要原因 炉凉原因较多,大体可归纳为十类: ( 1)原燃料称量系统出现问题,焦炭减少,矿石增多,负荷过重未能及时纠正、补救; ( 2)空料线过深,时间过长,处理不当; ( 3)矿石品位提高性能变坏或生 矿粒度增大,炉尘吹出量减少; ( 4)焦炭水份或灰分过高,强度降低; ( 5)冶炼强度过高,未及时调整焦炭负荷; ( 6)边沿煤气流过分发展,煤气利用显著变坏; ( 7)冷却设备大量漏水未及早发现; ( 8)非计划长期休风后送风; ( 9)炉子严重憋风,气流失常; ( 10)人为操作的失误,只装矿石不装焦、布料溜槽不转、休风时炉顶喷水未关等。 炉凉征兆 一般炉凉征兆: ( 1)风压、压差初期平稳,逐渐降低,风量、透气性指数自动升高; ( 2)下料加快; ( 3)炉顶煤气温度降低; ( 4)风口亮 度减弱; ( 5)渣温降低,发黑,渣中 FeO 含量升高,流动性变坏; ( 6) [si]降低 [s]升高,铁水发暗,物理热降低。 炉子剧凉 (炉凉形成 ) 征兆: ( 1)渣子发黑粘稠,铁口出铁困难, [si]很低, [s]很高; ( 2)风压、压差升高,风量、透气性指数降低;炉子接受风量大大减少;( 3)炉料难下,探尺曲线出现停滞、滑尺、崩料、悬料,有时坐料不下;( 4)风口发暗,大块生降,风口出现涌渣挂渣现象,甚至风口自动灌渣;( 5)炉顶压力、炉顶煤气温度急剧波动; ( 6)渣铁排放不出,炉子憋风严重,甚至引起 严重事故。 炉凉处理 ( 1)抓住炉凉初期征兆逐渐提高风温,适当增加喷煤量。 ( 2)视炉凉幅度和下料速度降低风量,料速超出正常料速要有效减风,减慢料速。 ( 3)长时间炉子偏凉,应降低负荷。 ( 4)炉渣碱度偏高,炉子偏凉,还应及时调整碱度。 ( 5)在炉凉、风口涌渣时悬料,只有在出尽渣铁后风味去热才允许坐料。 ( 6)炉渣粘稠时要加强组织出净渣铁,减少炉内渣铁量,为扭转炉况创造条件。 ( 7)炉子剧凉,要视情况集中补加净焦(量要足)。 ( 8)炉凉出现,要认真检查冷却设备。 风口损坏要尽快更换,水要关小。 必要时配置外部喷水。 ( 9)炉凉消除,应防止提炉温过头而造成悬料。 炉子恢复速度应视炉凉的程度决定。 煤气流边缘过份发展,中心过重 边缘煤气过份发展,热能、化学能不能充分利用,使炉墙侵蚀加快,还会导致中心堆积,炉缸温度降低,焦比升高,炉况不顺。 造成边沿煤气过分发展的原因: (1)长期采取发展边沿的装料制度; (2)风口进风面积偏大,鼓风动能长期偏低; (3)采用小风量操作; (4)渣铁出不尽,憋风严重。 边缘煤气过分发展,中心过重的征兆 ( 1)炉喉炉顶温度升高,炉 顶煤气温度曲线带展宽,火点温度大。 ( 2)探尺出现滑尺或停滞现象,悬料恢复困难。 ( 3)初期风压有所降低,当中心透气性变差后,风压逐步上升,风量下降。 ( 4)边沿发展,风口工作不均匀,个别风口出现大块升降,局部风口有挂渣、自动灌渣现象。 ( 5)渣铁热量不足, [si]降低, [s]升高。 边沿煤气过分发展,中心过重的处理 ( 1)根据煤气失常程度,提高风温,降低。某钢厂高炉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