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一化学 必修1 同步教案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案3 Word版内容摘要:
2、要的化学性质。 实验室怎样制备 H)3?为何不用 液制备 H)3?生:l(3 都具有两性,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室常用氨水和铝盐溶液反应制备 H)3;不用 液是因为 H)3 能被 液溶解。 师:铁是过渡元素中的主要代表元素,前面我们了解了铁单质的有关性质,这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 板书 (三)铁的重要化合物师:大家回顾前面我们学习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时的学习次序是怎样的。 生:先学习氧化物,再学习氢氧化物,最后学习盐的代表。 师:很好,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次序与前面是一致的。 板书影铁的氧化物性质比较表,备填(表一)态 黑色粉末 红棕色粉末 黑色晶体溶解性 不溶于水 4、白色固体、在空气中迅速变灰绿最终变红褐色溶解性 不溶于水 不溶于水与酸反应 H)3+3H+=3e(+2H+=2H)3 H)2+=4H)3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边填表(也可以让学生填写)。 师:H) 2 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实验室中如何采取一定措施制得白色的H)2 沉淀呢。 大家讨论。 生:把胶头滴管插入溶液深处滴加 液,因为溶液深处溶解的 少;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 液,煮沸可以使溶解的 赶出;配好的液上面滴加少量汽油,隔绝空气,防止 氧化。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以上都是实验中常采取的措施,还有一些方法可采用,参见随堂练习。 例题剖析(例 1)(2007 山东东营模拟,22)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 6、易氧化,遇氧气迅速生成氢氧化铁。 方法一是教材中的方法,为防止氧化,胶头滴管反常规操作,或在溶液中加入还原性物质如铁粉。 方法二将原来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去掉了原有的胶头滴管,创设了新情景,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操作及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说明方法二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原理,同时也考查了对启普发生器的原理的理解。 答案:方法一:(1)稀 屑(2)煮沸(3)避免生成的 H)2 沉淀接触 1)稀 屑(2)液(3)检验试管 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 当排出的 净时,再夹紧止水夹(4)试管中反应生成的 满了试管和试管 ,影出示 液和 性质比较表(表三)物质性质液 液颜色 浅绿色 棕黄色加 液 无明显现象 8、液、 溶液和 液混合于某容器中充分反应(假定容器不参与反应),试判断下列情况下溶液中存在的金属离子和金属单质。 (1)若铁粉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_。 (2)若氯化铜有剩余,则容器中还可能有_。 (3)若氯化铁和氯化铜都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_,一定有_。 (4)若氯化铁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_。 解析:该题属物质共存问题,解答该题应首先弄清物质间可能发生的反应,凡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物质,就不可能(大量)共存。 该题涉及的反应有:=3e+=u+2=2)若 有剩余,则容器中就不可能有 +,因为它们能发生上述反应。 (2)若 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 能有 +,一定有 (3)若 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 u 10、分钟4 分钟6 e 2( 净水效果比较。 把混有少量泥沙的浑浊水分别加入到 3 支试管中,向其中 2 支试管分别加入 溶液,振荡,静置,观察。 不加试剂 加入 入 2 分钟4 分钟6 g 铁片放入 100 酸铜溶液中,当溶液中的 部被还原时, “铁片”的质量变为 8.2 g,则原硫酸铜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3l 4, ,I H +, , , 2H 答案:滤后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再加入过量的氨水,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过滤,加热沉淀物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得到红棕色的残渣。 上述沉淀和残渣分别为( )H)3; H)2;H)2;H) 3; e(3答案: a g 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加入过量 液。 过滤出沉淀,经洗涤、干燥、灼烧,得到红色粉末的质量仍为 a g,则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2016高一化学 必修1 同步教案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案3 Word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