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一化学 必修1 同步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1 Word版内容摘要:
2、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胶体的性质;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实验教具准备:氯化钠溶液、植物油、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淀粉、硝酸银溶液、碘水、半透膜;直流电源、U 形管、烧杯、试管、过滤装置;电教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指导观察 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荡而成的乳浊液。 提问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浊液、乳浊液。 指导阅读课本第 22 页第二段思考:(投影)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液、悬浊液、乳 3、浊液三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辨认、回答。 阅读课本,找出三个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2)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别是: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结论: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不同点:溶液是均复习旧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从而引出新课。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个概念;使学生认识分散系中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相对性。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的异同 5、绍半透膜:用半透膜制成一个袋,注入淀粉胶体 10氯化钠溶液 5好袋口,悬挂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里。 几分钟后,用两个试管各取烧杯里的液体 5其中一个试管里注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另一个试管里注入少量碘水。 设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 那么,二者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一、稳定、透明的;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悬浊液静置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思考与交流 课本第22 页第三段实验探究用烧杯盛约 30馏水,加热到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溶液变成红褐色。 与硫酸铜溶液比较。 仔细观察后回答现象1:外观上都是均一透明的。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用聚光手 6、电筒照射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试管注意观察有何现象,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2、光束照射氢氧化铁溶胶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而照射硫酸铜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3、氢氧化铁溶胶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滤液用聚光手电筒照射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通过。 4、在加入硝酸银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使学生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研究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及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使学生学会区分溶液和溶胶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分散系本质区别在于 9、设问胶体除有丁达尔现象,还有无其他性质呢。 这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画演示:布朗运动讲述日常生活中,如果把花粉悬殊浮在水里,用显微镜观察,就会发现花粉的小颗粒作不停地、无规则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胶体也可作布朗运动,好比电影院放映电影时,可看到受光束照射的空气里,尘埃小颗粒作无规则的不停地运动。 设问为什么胶体微粒的运动是不停顿地、无规则的运动呢。 板书3、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24 页科学视野思考:(投影)、为什么胶体分散系能稳定存在。 3能否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证明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判断氢氧化铁溶胶带正电荷、负电荷。 (引导:电解水原理)指导实验把氢氧化铁溶胶装 10、入 直流电,观察电源正负极的颜色变化。 板书电泳观看 画:布朗运动情境想像。 阅读思考得出结论:胶体粒受水分子从各方面撞击、推动,每一瞬间合力的方向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间胶粒运动速率和方向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地、无规则地运动。 自学、思考、总结出结论:1、胶体微粒带电荷的原因:表面积大,吸附力强,吸附阴离子的带上负电荷,吸附阳离子的带上正电荷。 2、分散系稳定的原因: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容易聚集;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作用,胶粒不易沉积。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 把氢氧化铁溶胶装入 U 形管中,通直流电,观察电源正负极的颜色变化。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阴极附近的颜色渐渐变深,阳极附 12、体时,可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仔细观察、讨论后回答:氢氧化铁溶胶带正电荷讨论,回答:电泳了解:3、带正电荷的胶体: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荷的胶体: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倾听、思考。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育学生关心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 练习解释下列问题(投影)1、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 的原因。 2、豆浆里放入盐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腐。 小结:胶体凝聚概念和凝聚方法。 (1)加电解质溶液(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3)加热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认为这节课的知识重点是什么。 课堂小结(略)分组讨论,解释实验现象,相互补。2016高一化学 必修1 同步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1 Word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