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一化学 必修1 同步教案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案三 Word版内容摘要:

2、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意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动、有目的地发现信息探究知识,提高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通过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教学方式:引导、探究、自学、对比、练习3、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大家曾听说过“硅谷”吧。 它是美国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电子技术研究中心和计算机和半导体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电子工业能得到蓬勃发展,硅元素在信息材料中 的开发与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教师:硅元素及其化合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收集的有关资料。 学 4、里。 学 生 : 硅含量虽然很多,由于硅是一种亲氧元素,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硅主要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为主要存在形式。 因此硅 是 以 化 合 态 存 在 于 自 然 界 , 硅 元 素 主 要 存 在于 地 壳 的 各 种 矿 物 和 岩 石 里。 教师: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存在形式(硅石、石英、水晶、砂子、玛瑙)。 二氧化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与其他矿物共同构成了岩石,天然二氧化硅也叫硅石。 砂子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石英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水晶是纯度较高的二氧化硅。 教师:二氧化硅的性质如何。 同样从我们熟知的何种物质能得到些提示。 学生:硅单质与碳单质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5、,那么,二氧化硅的性质也应该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相似之处。 教师:很好,我们用比较法来探讨二氧化硅的性质,请大家回忆我们初过的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是:本身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碱反应,是酸性氧化物。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流利。 请问,有没有固体的二氧化碳。 学生:有。 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 教师:干冰可以用来人工降雨,为什么。 学生:因为干冰有易升华的性质。 教师:那么,二氧化碳所具有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硅是否具有呢。 可通过熟知的何种物质进行判断。 学生:我们可通过平常容易接触到的沙来比较二氧化碳与二氧 7、行。 教师:(展示盛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盛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有何不同。 学生:观察:盛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塞不一样,为什么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塞要用橡皮塞。 教师: 能和碱起反应,生成粘稠的硅酸钠(展示硅酸钠的粘稠性) ,容易使瓶塞和瓶颈粘在一起而不能打开,所以盛氢氧化钠的试剂瓶用橡皮塞。 (学生可能会问:但平时盛装 液却仍然使用玻璃容器,只是用橡皮塞,这是为什么。 因为尽管 与 反应并不十分迅速,而玻璃表面较光滑,接触面积很小,反应的程度较小,对玻璃瓶的腐蚀并不明显。 但如果用磨口塞的话,磨口处的表面积远大于光滑表面,反应后在表面生成 一种粘性物质,将瓶塞与 9、硅酸盐和酸可以制备硅酸。 学生:分组实验 4察硅酸溶胶 硅酸凝胶。 教师:展示常用的硅胶的图片,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硅胶。 教师:展示一瓶在空气中露置久的硅酸钠溶液,倒转,这瓶硅酸钠溶液与你们桌上的硅酸钠溶液有何不同,分析、提出设想,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学生:观察、猜想、交流:可能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为,设计验证实验:向饱和硅酸钠溶液中用玻璃管吹气。 实验结论:硅酸是一种很弱的酸,酸性比碳酸还弱。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感受到二氧化硅、硅酸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用途,关于硅酸盐和硅单质的有关内容,下节课再做进一步的讨论。 作业设计:课本 、2、3、4教学设计说明:1采用实例、 10、欣赏法创设学习情景:以美国多媒体发源地“硅谷”的开发为知识背景导入新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绚丽多彩的晶体形态的奇异美吸引学生,利用高科产品的科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硅的海洋”。 2对于本节的重点知识二氧化硅的性质的处理方式:从学生兴趣入手,从沙子,水晶,石英这些常见物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学习,学生不难得出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再从二氧化硅晶体的内部结构加以解释,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生活,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习惯。 3在突破本节课重难点(二氧化硅与氢氟酸的反应、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硅酸是一种比碳酸还弱的酸),采取“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二氧化硅、二氧化碳性质的相似性,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予教学活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探究的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