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语文考点 总复习 第四单元古诗词鉴赏 第四十课时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4、深锁二乔。 【注】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答:答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 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 8、。 答:(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夜晚秉火赏花,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答:第四十课时1.(1)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 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 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2)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少女形象 声音:巧笑;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2.(1)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通过对花高洁傲岸品质的描写,抒发 9、自己坚守节操、不合流俗的精神追求。 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 都化用了典故。 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 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 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1)不同。 临江仙上阕写“春恨” ,下阕追忆当年初见小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的叙述方式,上阕写当年的盛会,下阕前三句写别后思念,后两句写别后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的苦恋之情、 10、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 、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鹧鸪天上阕表现的是当年欢聚时的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阕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4.(1)折杨柳曲/ 梅花落/ 高山流水/阳关三叠。 理由有二:一是曲目关涉离情别意。 折杨柳曲暗含古人折柳赠别习俗, “柳”亦谐音“留” ,流露出不舍离别之情意。 二是曲目情感吻合离别之人内心的惆怅与愁苦。 梅花落哀婉清冷,凄苦幽怨。 高山流水表达知心知己的默契与友谊。 阳关三叠表达离别的难舍难分。 (此题只要答出古代曲目,暗合离别之情境即可。 )(2)郑诗写杨柳青青,杨花蒙蒙,景色轻淡优美,反衬离人内心的愁苦与不舍。 或以杨花飘飞零落烘托离人漂泊流离、各奔南北的人生 12、、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 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曹操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2)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 “象征 ”)的写法,表达了如果没有东风这个天时之利,那么东吴将会灭亡的观点。 诗中借大乔、小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 “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 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 6.(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 13、故地,物是而人非, “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7.(1)王诗是从“坐看”的角度,写深院中小雨刚停,天色转阴,绿油油的青苔充满生机令人喜爱的景象。 裴诗是从“还家”的角度写华子岗的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这些优美景色。 (2)两首诗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生命,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 如王诗中一个 14、“欲上”写细雨后的青苔好像是从地上蹦跳起来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 裴诗中一个“侵”字,写云光追逐自己的足迹,写出了夕阳下诗人一步一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一个“拂”字,写山色好似轻拂诗人衣衫,状其苍翠欲滴,青翠可爱。 8.(1)相同点:两首皆有惜花伤春之情。 李诗写满园缤纷落花,让人断肠不忍扫去,直接抒发了惜花之情;宋诗首联写花之自伤飘零,绸缪于青楼烟雨,一片凄苦迷离的景象,别有惜花伤春之意。 不同点:李诗有慨叹身世之意,写花朵用生命装点春天,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片芳心,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也寄寓了自己素怀壮志,屡遭挫折,报效无门的际遇之苦;宋诗三四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 15、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诗人忠厚悱恻之情( 或九死犹未悔的精神)。 (2)李诗:“参差”句从空间着眼, “迢递”句从时间着眼,写落花纷飞,连接曲陌,连绵不断,无止无休,斜晖的点染又增添了整个画面的凄迷色彩。 这种暗淡的色调,透露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伤。 宋诗:两句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出句描写落花飞动的舞姿,对句写花落地不甘香消玉殒,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感受, “更作” “犹成”加强了感情色彩,倍增了执着之意。 9.(1)相同:这是外出行走的具体行为,均表现出作者年老体衰的特征。 不同:雨后一诗中的“拄杖”是诗人具体的行为,表现了诗人雨后感觉病轻的舒适与闲适,但更多的是表现内心的伤感悲凉。 游山西村一诗中的“拄杖”则是诗人想象中的行为,借此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2)视听结合:以诗人观看到的“槐花落尽”与“桐阴薄”描绘出春末夏初的节令特征,而“残蝉”则诉诸听觉,两者结合,渲染出萧索冷清的氛围。 以有声写无声。2017高三语文考点 总复习 第四单元古诗词鉴赏 第四十课时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