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语文考点 总复习 第四单元古诗词鉴赏 第三十七课时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水调歌。 (1)这首诗一、三两句同为写景,写法和作用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2)诗中的“断弦”这一细节表现了丰富的内容,请简要赏析。 答:答问题。 满庭芳蜗角虚名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此词体现了苏东坡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2)本词在表达上有多种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最新海量高中、答 4、问题。 蟾宫曲阿鲁威理征衣鞍马匆匆。 又在关山,鹧鸪声中。 三叠阳关 ,一杯鲁酒 ,逆旅新丰。 看五陵 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的酒,味薄。 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 逆旅,旅舍。 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答:(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 ,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 “浓愁”的。 答: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 6、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 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2)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全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的表现手法。 答:第三十七课时1.(1)清晨喝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冈上,体现了“凤凰”品行高洁,志 7、向远大;一声高亢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体现了“凤凰”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 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 以凤凰自喻,在秋天它的羽翼被迫“摧藏” ,只得飞到昆仑山以西,却不知何时才能往回飞,比喻环境恶劣,才华不得施展。 “处非位”比喻不被赏识。 整体上诗歌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2.(1)“失”有“消失”之意,表现了雾的浓厚;“雾失楼台”写出楼台消失在浓浓的雾中。 “迷” , “迷蒙,不清晰” ,表现了月色的朦胧;“月迷津渡”写出月色朦胧之中,津渡也模糊看不清了。 “失” “迷”准确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 9、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借景抒情。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人借眼前山水发问,慨叹自己的身世,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 化实为虚或虚实结合。 下片前三句是实写,写自己收到朋友问候,引起内心无限伤感。 后两句是虚写,借眼前之景引发无限的感慨。 通感或化无形为有形。 “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的“砌”字将无形的伤感形象化,这重重累积的伤感似乎可以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高的沉重坚实的“恨”墙。 3.(1)隔,隔断、阻隔之意。 (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想 10、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4.(1)第一句写景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寄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为筝曲的演奏提供了典型环境 );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虚写)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2)“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 ,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5.(1)对名利的嘲讽。 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 “蝇头” ,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11、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 ,不用“干忙”。 人应该超越各种束缚,以酒消解,使身心自然融为一体,获得真正的自由。 (如从“愤世嫉俗”和“飘逸旷达”两方面作答也可)(2)以议论为主,间以抒情。 本词主要通过议论来表达自己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 用语率真自然,充满豪迈之气,且语言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 善用修辞,如开篇“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既有比喻又有对偶。 6.(1)鞍马、关山、鹧鸪,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鹧鸪的叫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 (2) 12、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 “又在关山,鹧鸪声中” ,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 “一杯鲁酒” ,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 “逆旅新丰” “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 7.(1)池塘水面上涨;池水更清澈;杨树上缀满雨珠。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 “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首诗既写出 14、处,燕双飞” ,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 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 “笑” ,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9.(1)诗歌前两句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 、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2)本诗结尾句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 、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 10.(1)全诗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树木清阴,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现了诗人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2)以动衬静(或 “以有声写无声 ”)。 用突然传来的清脆悦耳的鸟声,突出了庭院的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 (答“寓情于景”亦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