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中华书局版历史八下第14课外交成就ppt课件2内容摘要:
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所有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 《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 思考:求同存异的方针中, “ 求同 ” 是指什么。 “ 存异 ” 是指什么 ? 求同存异 同: 异: 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 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不同的意见 和分歧。 求同 :寻求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愿望 存异 :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三、重返联合国与中美建交 A、重返联合国: 时间: 地点: 概况: 1971年 10月 第 26届联合国大会 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 23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把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 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胜利。 中国重返联合国,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重返联合国与中美建交 B、中美建交: 背景: 尼克松访华: 建交: 20世纪 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 2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在上海签署 《 中美联合公报 》 ,标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 1月,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政府在中美建交公报中承认: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请思考 1、为什么要说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没恢复。 3、 70年代又为什么能恢复。 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美国的阻挠 第一: 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第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20xx春中华书局版历史八下第14课外交成就ppt课件2
相关推荐
分的 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 18元 8角 8分 有记者问: “ 我们西方人走路总是挺起胸堂,中国人走路总是弯腰驼背,这是为什么。 ” 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你们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有记者问:我们美国人走的是公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走的是马路呢。 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为什么要说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 2、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没恢复。 3、
• 视频( 2020雅典奥运会刘翔 110米跨栏夺冠 [体育 ]) 中国现代体育成就表 序号 成就 时间 创造者 领域 1 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 2 第一个世界冠军 3 突破奥运奖牌零记录 15金 8银 9铜 4 名列奥运金牌榜第三金28 5 世界上第一支取得 “ 五连冠 ” 的女子队 6 北京取得 2020年 29届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7 29届夏季奥运会获得奖牌榜第二 成就 时间 创造者
3、= = 应,对 是得到氧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但 以 B 错。 复分解反应只是反应物互相交换成分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没有电子转移,所以,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 中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没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反应中,X 元素的原子将电子转移给 Y 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元素 X 被氧化元素 Y 被氧化元素 X
关条约 》 ,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 1945年 8月 15日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澎湖 回到祖国怀抱。 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 1949年 12月 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 “ 政府 ” 迁至台北 ,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 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台湾回归的有利条件 (
的建立 时 间: 主 席 : 政权名称: 国家名称:措 施: 首 都: 1917年 列 宁 人民委员会 苏 俄 政治:①、② 经济:③ 外交: ④ 退出一战 —— 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莫斯科 (四)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 俄国国内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 国外 国内 联合起来 三年国内战争 1920年 取得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 马拉车夫斯基是莫斯科郊外的农民
顾名思义:什么是科举制。 科: 举: 科举制: 分科考试 选拨官吏 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拨官吏的制度 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我国是如何选拔官吏的。 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这样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呢。 权贵子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 隋文帝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隋文帝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