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一章12碰撞动量内容摘要:
(1)动量的矢量性: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 v的方向相同,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动量是状态量,进行运算时必须明确是哪个物体在哪一状态 (时刻 )的动量. (2)动量具有相对性:由于速度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一般以地球为参考系. (3)动量与动能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动量是矢量,动能是标量. 2.动量的变化 (Δp) (1)Δp= p′- p为矢量式. 若 p′ 、 p不在一条直线上,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矢量差. 若 p′、 p在一条直线上,先规定正方向,再用正、负表示p′、 p,则可用 Δp= p′- p= mv′- mv进行代数运算. (2)动量变化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② 联系:动量和动能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 大小关系为 E k = p22 m 或 p = 2 mE k . 【 例 2】 质量为 kg的物体,运动速度为 3 m/s,它在一个变力作用下速度变为 7 m/s,方向和原来方向相反,则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量为 ( ) A. 5 kgm/s,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反 B. 5 kgm/s,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同 C. 2 kgm/s,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反 D. 2 kgm/s,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同 答案 A 解析 以原来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定义式 Δp= mv′- mv得Δp= (- 7 - 3 )kgm/s=- 5 kgm/s,负号表示 Δp的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反. 借题发挥 关于动量变化量的求解 1.若初、末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在选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可化矢量运算为代数运算. 2.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运算时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对冲量的理解和计算 1.冲量的理解 (1)冲量是过程量,它描述的是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时间累积效应,求冲量时一定要明确所求的是哪一个力在哪一段时间内的冲量. (2)冲量是矢量,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2.冲量的计算 (1)求某个恒力的。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一章12碰撞动量
相关推荐
2.分析该方向上对应过程的初、末状态,确定初、末状态的动量. 3.选取恰当的动量守恒的表达式列方程. 三、多物体多过程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对于由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由于物体较多,作用过程较为复杂,这时往往要根据作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将系统内的物体按作用的关系分成几个小系统,对不同阶段、不同的小系统准确选取初、末状态,分别列动量守恒定律方程求解. 【 例 2】 (2020江西高二联考 )如图 1-
2、4)2 溶液 D液答案: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 2O H 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 c()降低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 (H )增大,K W 不变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 衡逆向移动,c (H )降低D将水加热,K W 增大,变解析:A 项错误,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但溶液中的 c()仍然是增大的;B 项正确,因为 溶液的酸碱度无关,同时
3、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 4.0 p 总解析:因容器体积可变,故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与反应有关的气体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A 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在 650 时, 体积分数为 40%,根据反应方程式:C(s)(g) 2CO(g),设开始加入 1 应掉了 x 有:C(s)(g) 2CO(g)始态:1 0变化:x 2x (1x)2x 100%40% ,解得 xx 2100%25%,B
可以为任意的、连续变化的数值 能量量子化 不确定关系无实际意义 遵循不确定关系 【 典例 1】 下述说法 正确的是 ( ). A. 宏观物体的动量和位置可准确测定 B. 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可准确测定 C. 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可同时准确测定 D. 宏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可同时准确测定 对不确定关系的理解 解析 宏观物体在经典力学中 , 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精确测定 ,在量子理论建立之后 ,
压有关 , 电压越大 , 被吸引变成光电流的光电子越多 . (5)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在入射光频率不变的情况下 , 光电流的最大值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 原因是在高电压下光电子个数决定了光电流大小 , 而电子个数决定于入射光强度 . “ 频率高 , 光子能量大 , 光就强 , 产生的光电流也强 ” 、“ 光电子的初动能大 , 电子跑得快 , 光电流就强 ” 等说法均是错误的 .
= R122 -1n2 ( n = 3 、 4 、 5 、 6 … ) 式中 n 只能取 整数最大值为 16 ,最小值为 3 , R 称为里德伯常量R = 107m- 1. (1)巴耳末线系的 14条谱线都处于可见光区 . (2)在巴耳末线系中 n值越大 , 对应的波长 λ越短 ,即 n= 3时 , 对应的波长最长; n越大对应的波长越短 . (3)除了巴耳末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