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2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ppt教学课件内容摘要:
, α粒子碰到电子就像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 , 其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什么改变 . 但实验结果出现了像一枚炮弹碰到一层薄薄的纸被反弹回来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一样 . 卢瑟福通过分析 , 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 , 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 卢瑟福的科学道理 卢瑟福 依据 α粒子散射实验 的结果 ,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 结构: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 很小的核 , 叫原子核 , 原子 的全部正电荷与几乎全部质 量都集中在核里 ,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运动 . 按照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 , 可以很容易地解释 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 . 图 223 如图 223所示 . 按照这个模型 , 由于原子核很小 , 大部分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离核很远 , 受到的斥力很小 , 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只有极少数 α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过 , 明显地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而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 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正电荷和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而电子则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 典例 1】 如图 224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学生做 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放大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 A、 B、 C、D四个位置时,下列对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对 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 图 224 A. 在 A位置时 , 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B. 在 B位置时 , 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在 A位置时稍少些 C. 在 C、 D位置时 , 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D. 在 D位置时 , 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 , 但次数极少 解析 因为绝大多数 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然沿原来方向前进 , 在 A位置时 , 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2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ppt教学课件
相关推荐
= R122 -1n2 ( n = 3 、 4 、 5 、 6 … ) 式中 n 只能取 整数最大值为 16 ,最小值为 3 , R 称为里德伯常量R = 107m- 1. (1)巴耳末线系的 14条谱线都处于可见光区 . (2)在巴耳末线系中 n值越大 , 对应的波长 λ越短 ,即 n= 3时 , 对应的波长最长; n越大对应的波长越短 . (3)除了巴耳末系 ,
压有关 , 电压越大 , 被吸引变成光电流的光电子越多 . (5)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在入射光频率不变的情况下 , 光电流的最大值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 原因是在高电压下光电子个数决定了光电流大小 , 而电子个数决定于入射光强度 . “ 频率高 , 光子能量大 , 光就强 , 产生的光电流也强 ” 、“ 光电子的初动能大 , 电子跑得快 , 光电流就强 ” 等说法均是错误的 .
可以为任意的、连续变化的数值 能量量子化 不确定关系无实际意义 遵循不确定关系 【 典例 1】 下述说法 正确的是 ( ). A. 宏观物体的动量和位置可准确测定 B. 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可准确测定 C. 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可同时准确测定 D. 宏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可同时准确测定 对不确定关系的理解 解析 宏观物体在经典力学中 , 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精确测定 ,在量子理论建立之后 ,
的不同阶段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 , 就要分别计算它们的冲量 , 然后求它们的矢量和 . (3)规定正方向 由于力 、 冲量 、 速度 、 动量都是矢量 , 在一维的情况下 , 列式前要先规定一个正方向 , 和这个方向一致的矢量为正 , 反之为负 . (4)写出研究对象的初、末动量和合外力的冲量 (或各外力在各个阶段的冲量的矢量和 ). (5)根据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 典例 1】 关于 动量的概念
如图 111所示 (电源频率为 50 Hz).根据这些数据,请猜想: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图 111 (1)把两小车加在一起计算 , 有一个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是相等的。 (2)碰撞前后两车的 mv2之和是否相等。 两车的速度之和是否相等。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1)由纸带可以看出 , A、 B两小车碰前和碰后都是向右运动 , 且碰撞发生在从题图所示纸带右边数起第 5个点时 ,
CG = CF t a n i 两式联立,解得 CG =4 33 c m 即第一次的出射点距 C . 4 33 c m . 答案 ( 1 ) 出射光线与 DC 边的夹角为 4 5 176。 ( 2 ) 4 33 • 借题发挥 (1)解答光学问题应先准确画出光路图 . • (2)用光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来判断光是否已经发生全反射 . • (3)在处理光学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光的可逆性、 对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