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内容摘要:
a -1M关系图像,我们可以得出小车的加速度 a 与质量 M 成反比,与质量的倒数1M成正比。 六、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实验中必须满足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只有如此,砝码和小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 (3)各纸带上的加速度都应是该纸带上的平均加速度。 (4)作图像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地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 离直线较远的点是错误数据,可舍去不予考虑。 (5)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放手。 七、误差分析 (1)质量的测量、纸带上打点计时器打点间隔距离的测量、细绳或纸带不与木板平行等都会造成误差。 (2)因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误差。 本实验中用小盘及砝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 (实际上小车受到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及砝码的总重力 ),存在系统误差。 小盘及砝码的总质量越接近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大;反之,小盘及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小。 (3)平衡摩擦力不准造成误差。 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理解 [例 1]用如图 3- 2- 4所示的装置研究 在作用力 F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 a与小 车质量 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 步骤如下: 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盘的质量; B.按图安装好。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相关推荐
, g 为重力加速度。 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 小为 ( ) A.13mg B . 2 mg C . mg D.43mg 解析: 以人为研究对象,电梯对人的支持力为 N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N - mg = ma ,把 a =13g 代入得 N =43mg ,由于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 N ′ 与 N 互为相互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N ′ = N =43mg ,所以 D 正确。 答案: D
力平衡条件:两个共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三个力平衡条件:三个共点力平衡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 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合力均为零。 其中任意 (n- 1)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 n个力等值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
的夹角 θ= 37176。 ,物体甲、乙均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 sin 37176。 =, cos 37176。 = , tan 37176。 = , g取 10 m/s2。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求: 图 4- 2- 3 (1)轻绳 OA、 OB受到的拉力是多大。 (2)物体乙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方向如何。 (3)若物体乙的质量 m2= 4 kg
3 . 逐差法 利用 a-= a 1 + a 2 + a 3 3= x 6 + x 5 + x 4 - x 3 + x 2 + x 1 9 T 2直接求解加速度。 六、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要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
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故选项 B正确。 0~ s物体的位移为 m; ~ s物体位移为 m; ~ s物体位移为 m,故选项 C、 D错误。 答案: B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例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B.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改变量恒定的运动 C.只要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保持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D.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配体、中心离子的电荷数和配位数( )A 、2、4 B 、4C 、 、2、2 D 、2、2解析:由配合物H 3)4(分析,因外界有两个 ,故 素显2 价,故中心离子为 ,配体为 位数为 4。 答案:列物质中不存在手性异构体的是()ABCD列描述正确的是()A 为 V 形极性分子B 与 中心原子均为 化23CC 2子中 键与 键的数目比为 11D水加热到很高温度都难分解是因水分子间存在氢键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