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粤教版3-5选修三34原子的能级结构1内容摘要:

于较高能级时,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激发态。 ( 2)原子发光:原子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过程。 原子从较高的激发态向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跃迁的过程,是辐射能量的过程,这个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吸收或辐射的能量恰等于发生跃 迁的两能级之差。 说明:氢原子中只有一个核外电子,这个电子在某个时刻只能在某个可能轨 道上,或者说在某个时间内,由某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 —— 可能情况只有一种。 可是,通常容器盛有的氢气,总是千千万万个原子在一起,这些原子核外电子跃迁时,就会有各种情况出现了。 但是这些跃迁不外乎是能级图中表示出来的那些情况。 5. 夫兰克 — 赫兹实验 ( 1) 实验的历史 背景及意义 1911 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913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 :原子定态能级和能级跃迁概念。 电子在能级之间跃迁时伴随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态能级间的能量差。 随着英国物理学家埃万斯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论被确立。 但是任何重要的物理规律都必须得到至少两种独立的实验方法的验证。 随后,在 1914 年,德国科学家夫兰克和他的助手赫兹采用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法(与光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 直接 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为玻尔原子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25 年,由于他二人的卓越贡献,他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 年于德国洛丁根补 发)。 夫兰克 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 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的经典实验。 ( 2)夫兰克 —赫兹 实验 的理论基础 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状态之中,其中每一种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En( n=1, 2, 3‥),这些能量值称为能级。 最低能级所对应的状态称为基态,其它高能级所对应的态称为激发态。 当原子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状态时就会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