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10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内容摘要:
功 物体吸热 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界做功 物体放热 内能减小 【 误区警示 】 区别公式 ΔU=Q+W 中各物理量的正负是一个难点,为此教师应讲明:凡是外界对物体做功或物体从外界吸热,物体内能增加, W、 Q、 ΔU 均为正,否则均为负。 【 知识点拨 】 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时的几种特殊情况 ( 1)绝热做功过程中, Q=0,ΔU=W。 (2)若过程中不做功,只有热传递,则 W=0, ΔU=Q。 (3)若某一过程中内能不变,则: W=Q。 【 探究归纳 】 热力学第一定律符号法则 (1)外界对物体做功, W取正值, W> 0。 (2)物体对外界做功, W取负值, W< 0。 (3)物体吸收热量, Q取正值, Q> 0。 (4)物体放出热量, Q取负值, Q< 0。 (5)物体内能增加, ΔU 取正值, ΔU > 0。 (6)物体内能减少, ΔU 取负值, ΔU < 0。 【 典例 1】 如图所示,用绝热活塞把绝热容器隔成容积相同的两部分,先把活塞锁住,将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理想气体氢气和氧气分别充入容器的两部分,然后提起销子,使活塞可以无摩擦地滑动,当活塞平衡时 ( ) 【 思路点拨 】 求解此题应注意以下四点 (1)内能的变化用 ΔU = Q+W来求。 (2)注意 W和 Q的符号法则。 (3)绝热物体之间无热传递。 (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 解析 】 选 B、 C、 D。 氢气和氧气的质量虽然相同,但由于氢气的摩尔质量小,故氢气的物质的量多,因为体积和温度相同,所以氢气产生的压强大,活塞将向氧气一方移动。 当拔掉销子后,由于氢气的物质的量多,压强大,会推动活塞向 O2一方移动,这时 H2体积膨胀,压强减小, B、 C正确; H2对外做功,即 W< 0,又无热传递,即 Q=0,由 ΔU=Q+W 可知, ΔU < 0,即 H2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A错误。 对 O2而言,体积减小,外界对它做功,即 W>。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10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相关推荐
气体中运动 【 思路点拨 】 解答本题应把握以下三点: ( 1)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 2)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均能发生。 ( 3)发生扩散现象时不同物质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物质中。 【 解析 】 选 A、 C。 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扩散加快, A正确;扩散现象不只发生在气体之间和液体之间,也发生在固体之间,B错误, C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 思路点拨 】 解答本题要把握以下两点 ( 1)实验研究的是等温变化。 ( 2)为保持被研究气体温度不变,应动作缓慢,使热交换良好。 【 解析 】 (1)为了保证气体的质量不变,要用润滑油涂活塞达 到封闭效果。
it used to be. It doesn’ t surprise us to hear of a 29yearold university president or a 35yearold grandmother, or a 70yearold man who has bee a father for the first time. Public ideas are changing.
理量 应用知识 左手定则、安培定则、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相关数学知识等 一 二 三 四 2 . 电磁感应图象的 处理方法 电磁感应中图象问题的分析 , 要抓住磁通量的变化是否均匀 , 从而推知感应电动势 ( 或电流 ) 是否大小恒定 , 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动势 ( 或电流 ) 的方向 , 从而确定其正负 , 以及在坐标中的范围。
2 The task— writing Write an to your uncle remending an edictionary. 1. Prewriting • Discussing and making a list 2. Drafting • The beginning • The middle • The end 3. Revising • Reading aloud to
ersonal experience … • Why? • What? (deciding factors) Source 2 Reading for more information • 1. The Mark 204D is a perfect gift for students and business people. • 2. Run Stylus Pen III over a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