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内容摘要:

量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安排声部间的适当音量大小的布局。 比如,三部合唱就有多种平衡,第一种,三个声部用大致相等的音量唱,这叫自然的平衡;第二种,高声部强,其他声部弱;第三种,中声部强,其他声部弱;第四种低声部强,其他声部弱。 上述第二、三、四种都是根据作品的艺术表现的需要进行的音量平衡,又称艺术的平衡。 在学生的合唱教学中,要求学生聆听自己的声部和其他声部的歌声,使合唱各声部成为一个整体。 (关于合唱的和谐与均衡,这里基本上采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钟维国著《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一书中的提法。 ) 三、教 学 建 议 (2 课时 ) (一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共2课时。 课时分 配可有多种方案。 第一课时,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欣赏《九寨沟音画》选段;第二课时,继续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欣赏《大峡谷组曲》选段。 也可采用另一种方案:第一课时,结合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选段,揭示 “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 ”主题,导入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第二课时,结合歌唱技巧知识,继续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复习性欣赏前两首描写景物的欣赏曲。 (二 )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充分利用范唱。 使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 可充分利用歌曲演唱录音,必要时可多听几遍。 歌曲的介绍可少讲,留给学生在聆听范唱后进行简单的讨论或议论,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分析。 2.注重歌曲感情处理。 引导学生用热烈、欢快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歌曲艺术处理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师 (或音像资料 )的示范,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歌曲情感的处理,试一试,究竟怎样演唱效果更好。 要学使生从音乐的表现上,学会如何理解、表达歌曲的感情。 3.从实际出发选择教歌方法。 这首歌曲比较长,有三段歌词,音程跳动较大和节奏变化较多 ,大部分是二部合唱等。 要视学生的视唱能力决定教歌方法,如果学生的视唱能力偏低,为使学生尽快学会、唱好这首歌曲,可多利用录音范唱,并辅之以听唱法。 在采用视唱方法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将歌曲速度放慢、逐句逐段反复进行视唱的方法。 4.学会歌曲之后,引导学生设计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的演唱形式,再加上一些形体动作,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变化演唱形式主要是歌曲的第一部分,可以采用领唱或男女声分别唱的形式,配合做些拍手、或歌伴舞一类的动作,如条件许可的话,用卡拉 OK 的形式进行演唱。 (三 )欣赏《九寨沟音画》和 《大峡谷组曲》选段 1.启发学生 “聆听音乐,发挥想像 ”。 这两首乐曲都是标题性作品,富于描写性。 教师在开始时仅提出一个大概的命题和提示,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倾听之后谈谈自己所想像的 “画面 ”,允许、鼓励发表独立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欣赏《九寨沟音画》选段时可以采用 “聆听 —选择 ”的方法。 选择乐曲中两、三个对比性较强的片段,比如选择描写 “平静的湖水 ”(第三乐章 )、 “山林间藏族男女歌舞 ”(第二乐章 )或 “瀑布和溪流 ”(第五乐章 )的音乐片段,听后让学生做出选择。 这个 方法可结合课本上的练习进行。 3.在欣赏《大峡谷组曲》选段时,可让学生唱一唱《大峡谷组曲 日出》的音乐主题。 在倾听音乐时想像乐曲所表现的科罗拉多峡谷的景物的 “画面 ”,如条件允许,也可让学生在课余时画一幅:你想像中的 “大峡谷风光图 ”。 (四 )结合本课 “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 ”主题,以及欣赏曲以自然名胜 “九寨沟 ”和 “大峡谷 ”为题;扩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谈谈我国和世界有哪些地方被列入 “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想一想哪些以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可以表现本课的主题 ? 第一单元 绿色家园 一、教 学 目 标 (一 )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 “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 ”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 “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 ”的意识。 (二 )通过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三 )通过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选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聆听音乐时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四 )学习有关音画的知识,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学习 “合唱的和谐与均衡 ”方 面的知识,并注意在歌唱练习中加以运用。 二、教 材 分 析 (一 )《给未来一片绿色》 1. 作者简介 李幼容(1935 — ) 词作家。 山东人。 1956年毕业于长春大学。 曾在甘肃白银文工团任编剧。 1961年调新疆军区兵团文工团任创作员。 197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委文工团创作员。 1982年调总政歌舞团。 自1955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论文、歌词、剧本等。 代表作有《金梭和银梭》、《七色光之歌》、《蓝天里有一颗会唱歌的星》、《跨世纪的新一代》、《珠穆朗玛》、《少年,少年祖国的春 天》等。 龚耀年(1940 — ) 音乐编辑家。 上海人。 195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后入附中学习。 196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分配到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 著有《儿童歌曲作法》、《青少年学作曲》、《实用电声小乐队编配》、《歌曲创作漫谈》、《实用小乐队编配法》等。 作有交响音画《哈纳斯湖》组曲,歌剧《风雨花》,合唱组歌《长征路上的小红军》,以及电影音乐、电视音乐等。 2. 歌曲分析 《给未来一片绿色》是一首表现少年儿童爱护环境、爱护地球、美化环境、美化地球、造福人类的歌。 词作者设 计了一个具有诗意般的意境,表现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和一首绿色和平的歌 ”。 曲作者则把这个意境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加以刻画,谱出这首歌。 歌曲的主体部分为D大调、 4/4 拍、中速,由三部分组成。 歌曲的前奏由降B大调开始,结束在g小调的属和弦上,因而为转入D大调做好了准备。 这个前奏用了远关系转调的方法,造成了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描绘出一个诗意般的意境,把人们带入思考之中。 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它集中描绘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 他们提出 “你给未来的地球想留些什 么 ”和 “你给未来的世界想画些什么 ”的问题,这段歌曲 的旋律流畅、婉转、抒情。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发展,由两个乐句构成。 它具体地描绘了少年儿童所思考的内容:留下小树、花朵、生命的春天、永恒的绿色 …… 作者用了二声部的手法,旋律进行比较活跃,好像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讨论问题。 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深入发展。 它描绘了少年儿童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给未来一片绿色 ”。 旋律由 “啊 ”起始,呈短暂的复调式进行,好似少年儿童在兴奋地对答。 此后,歌曲又合为和声式进行,并以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 (二 )《 九寨沟音画》选曲 (《瀑布与溪流》 ) 1.作者简介 李宝树 (1933—) 作曲家。 北京通县人。 1949 年入华北大学音乐系, 1954年结业于中央电影局作曲训练班。 曾师从瞿希贤、罗忠镕、王云阶、瞿维、雷振邦、李秀芳教授。 一直从事电影音乐创作中,现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的专业作曲。 作有纪录片《鲁迅传》、《巴金》、《郭沫若》、《周总理永垂不朽》 (合作 )等;故事片《孤帆远影》、《枪从背后打来》、《内当家》 (合作 )等;电视剧《她没有眼泪》、《漂泊者》等;器乐曲有高胡与乐队《南国风光好》、二胡曲《思》、板胡二胡协 奏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