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思想品德二轮复习热点专题:中日钓鱼岛争端综述内容摘要:
上了日本名字。 日本霸占钓鱼岛的狼子野心 实际上, 钓鱼岛附近海域也被成为 “东海波斯湾”。 其藏量可能等于整个波斯湾石油的藏量,最保守的估计也在 8001000亿桶左右,超过 100亿吨。 除了 金属矿藏和能源外 ,钓鱼岛周边, 渔业资源 也相当的客观。 也出产 木材、药材和羽毛。 可以想见,一旦日本拥有了 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除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之外,难以估算价值的经济资源 ,将全部装进日本的腰包,日本政府怎能不为之疯狂啊。 最为重要的一点, 钓鱼岛 对于我国的国防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据专家介绍,日本海权扩张的战略中以保障 1000海里航线为其首要任务,占领钓鱼岛可以使其势力范围从冲绳向西南推进 400余公里,直达我台湾、福建、浙江海岸。 并可对台湾海峡附近海域的主要航道实行军事监控。 三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命名和使用 、清两朝均将钓鱼岛划归我国海防管辖范围, 进行有效的统治 、琉球王国的相关史料均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 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 隋朝 ,当时钓鱼岛被命名为 “ 高华屿”。 宋代以后,闽浙沿海居民根据“高华屿”周围盛产的鲣鱼,用垂钓之法最易得手,故习用俗名 “钓鱼屿”。 至明朝,中国人 杨载 在 1372年首先驻足钓鱼岛。 钓鱼台①及橄榄山(北小岛②、南小岛③) 钓鱼岛由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使用 明朝永乐元年( 1403年) 这是成书于郑和下西洋年代的中国重要航海图书,明确提到了福建往琉球的过程中‚取钓鱼屿‛,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发现钓鱼屿的明确记载 ,也即是说, 中国拥有了钓鱼岛的发现权 ,这比日本人 古贺辰四郎 1884 “发现‛这个岛屿 早了480多年 的时间,这一点,日本人也是无法否认的。 中国早在 明朝就有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文献记载。 日本称钓鱼岛属其冲绳县管辖, 但日本的冲绳县在距今约 125年前曾是独立的琉球国。 在日本 1871年开始吞并琉球国之前,中国曾与琉球国有过约 500年的友好交往史,最先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等岛屿。 在明朝永乐元年( 1403年)的《 顺风相送 》 一书中便有关于“钓鱼屿”的记载。 明朝永乐元年( 1403年) 明朝中叶, 戚继光 等民族英雄抗击倭寇时, 就以 钓鱼岛为战略防线。 这就取得了国际法中所说的 ‚ 有效控制 ‛ 的铁证之一。 明、清两朝均将钓鱼岛划归我国海防管辖范围, 进行有效的统治。 明、清两朝均将钓鱼岛划归我国海防 管辖范围, 进行有效的统治 1562(明嘉靖四十一) 年, 浙江提督 胡宗宪 编纂的 《 筹海图编 》 中的 ‚ 沿海山沙图 ‛ ,明确标明 了中国福建省罗源县、宁德县沿海各岛, 其中就有 ‚钓鱼屿 ‛ 、 ‚ 黄尾山 ‛ 、和 ‚ 赤屿 ‛ 等岛屿。 可见,早在明代钓鱼岛就已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纳入中国的 军事防区 , 隶属于福建省 行政管制范围。 井上清教授 曾于 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 《 “尖阁 ‛ 列岛 ———钓鱼岛的历史解析 》。 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 ‚ 无主地 ‛ ,而是中国的领土。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68年)以前,在日本和琉球,离开中国文献而独立言及钓鱼岛的文献,实际上一个也找不到。 右一为历史学家井上清,左一为郭沫若 日本、琉球王国的相关史料均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 日本、琉球王国的相关史料均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 1972 年日本 井上清教授 在其著作 《 钓鱼岛:历史与主权 》 一书中指出:作为一名历史学家, 经过查阅历史文献之后而 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 ‚ 无主地 ‛ , 而是中国的领土。 第三章的标题是 ‚ 众所周知,钓鱼群岛 自明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第三章的标题是 ‚ 清代 的记录也明确记载了钓鱼群岛是中国的领土 ‛ , 第五章的标题是‚ 日本的先知者也明确记载了钓鱼群岛是中国领土 ‛ , 第五章的标题是 ‚ 日本领有‘ 尖阁 ’ 列岛在国际法上亦为无效 ‛ 等等。 《 钓鱼岛:历史与主权 》 , [日 ] 井上清著,贾俊琪、于伟译。中考思想品德二轮复习热点专题:中日钓鱼岛争端综述
相关推荐
12分 41秒 10 , 注意写身边的真人真事: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滥用否定,表义全反,应删去“不要” 真相的东史郎等人败诉,公然为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丑恶表演。 缺谓语,应在“为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丑恶表演”后加“辩护” 《 石头记 》 的写作,但无力付梓印刷。 “付梓”即印刷之意 下午 11时 12分 41秒 11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主教练,总是会成为众矢之的
2、慈善组织的成立缘由、运行方式、受助者的反应、大众参与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复习 过图片进行信息转换,将纯文字形式的内容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利用了标识中隐去飞机的部分、原型、增加虚线等几种形状,形象地概括出本文的三个主要部分。 引用老子的名言帮助学生寻找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创造性地解读标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着力培养跨文化和有主见的读者。 】 ) a to of to
怀着悲凉和忏悔相互交织的沉重不安的心情回忆了这段往事 , 并希求弟弟宽恕自己小时侯的过失 , 这实际是在精神上回返到童真世界的表现 ,这也正应了鲁迅的一句名言: “ 我更多的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 3. 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一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表演 “ 风筝事件 ”
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 E . “ 一窗昏晓送流年 ” 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解析 B 项 “ 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 ”表述不准确,应该是 “ 不一定比中国的高明 ” ; D 项 “ 评论家
为孺子牛 2. 怒向刀丛觅小诗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4. 于无声处听惊雷。 5. 寒凝大地发春华。 6. 怜子如何不丈夫。 7. 相逢一笑泯恩仇。 佳句吟咏 赏析下列名句。 1.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 春时 ”“ 长夜 ” ,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 “ 挈妇 ”“ 将雏 ” ,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 个 “ 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