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3课为了忘却的记念内容摘要:

为孺子牛 2. 怒向刀丛觅小诗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4. 于无声处听惊雷。 5. 寒凝大地发春华。 6. 怜子如何不丈夫。 7. 相逢一笑泯恩仇。 佳句吟咏 赏析下列名句。 1.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 春时 ”“ 长夜 ” ,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 “ 挈妇 ”“ 将雏 ” ,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 个 “ 惯 ” 字既指明鲁迅对于 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2.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 对 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 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3.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 忍看 ” 是强忍仇恨的意思。 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 行战斗。 一个 “ 怒 ”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4.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 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 “ 低眉 ” 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 “ 无写处 ” ,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 “ 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 ,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 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情景素材 文字素材 左联 五烈士 柔石,原名赵平复,最初从事教育工作,并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3年开始创作; 1928年夏,他到了上海,与鲁迅有较多往还,在鲁迅的帮助下译介外国的尤其是东欧和北欧的文学,编辑《语丝》《朝花旬刊》《萌芽月刊》等刊物,这些活动对于他的创作起了积极的影响。 他曾经写《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 胡也频 , 于 1924年开始 从事 文艺活动,与人合编了北京《京报》附刊之一《民从文艺》,同时用胡崇轩署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 1928年春,他到了上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明确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 在《到莫斯科去》的序 文中,他强调创作应 “ 抓住这斗争底时代的现实 ” , “ 深入于无产阶级的社会而经历他们的生活和体验他们的意识 ” ,这些主张影响到他的创作。 他曾写《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等作品。 殷夫,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 他从 1924年左右就开始写诗, 1928年创作较多,迅速成 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诗人。 殷夫与革命发生关系较早, 1927年 4月在上海第一次被捕。 1929年,他离开学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运动,创作趋向高潮,以殷夫、白莽、莎菲等笔名发表了不少诗歌、散记、论文。 鲁迅十分珍惜殷夫的诗作,在《孩儿塔》的序文中,他这样写道: “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 李伟森,湖北武昌人。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日日新闻》总编辑。 参加 “ 二七大罢工 ”。 1924年赴苏联学习。 1925年回国,曾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南方局书记等职。 1928年夏主编《上海报》, 5月任苏准会上海办事处负责人。 1931年 1月 17日在东方旅社被捕, 2月 7日牺牲于龙华。 笔名 李求实,主要从事实务工作,他从革命需要出发,写了不少论文、杂文,编过《革命歌集》,译了传记《朵思退夫斯基》 ( 即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 ,也曾作过一些文艺短评和零星翻译。 他不是 “ 左联 ” 成员,但与 “ 左联 ” 关系密切。 冯铿( 1907年 10月 10日 ~ 1931年 2月 7日) , 女,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 现代女作家。 1930年加入 “ 左联 ”。 1931年初与柔石、胡也频、李求实、白莽等人同时被捕,死于龙华狱中。 1986年才出版了她唯一的著作集《重新起来》。 文字素材 白莽作《孩儿塔》序 (一九三六年) 春 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 淅淅 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 “ 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 „„” —— 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记起白莽来, —— 不错,我知道的。 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 “ 这是第三回了。 自己出来的。 前两回 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 —— 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 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 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 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 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 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 —— 因为我不能。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 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 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文字素材 鲁迅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 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摘自《 毛泽东 选集》第 2卷第 698页,人民 出版社 1991年 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 摘自《 毛泽东 文集》第 2卷第 43页,人民出版社 1993年 12月出版。 文字素材 “ 鲁迅在外面的作用大 ” 1931年 10月,鲁迅向 “ 左联 ” 文委书记冯雪峰以及茅盾打听中央苏区和 毛泽东 的情况,极为佩服朱毛在第二次反 “ 围剿 ” 斗争中的战绩,因为他们把国民党反动派 “ 吓坏了 ”。 1932年秋,在冯雪峰等人的陪同下,鲁迅曾在家中两次会见陈赓。 1933 年初,博古提议,可以让鲁迅来当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中央 政 府的教育人民委员(教育部长),主持中央苏区的教育工作。 中共中央派到鲁迅身边的联络员冯雪峰不赞成博古的意见,认为博古不了解鲁迅,低估了鲁迅在白区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还是让 瞿 秋白来主持教育工作为好。 张闻天赞同冯雪峰的意见,并征求了 毛泽东 的意见。 毛泽东 表示 :“ 鲁迅当然是在外面作用大。 ” 1934年 1月,冯雪峰来到瑞金,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毛泽东 此时受到博古、李德等人的排挤,处境艰难。 听说冯雪峰来到了瑞金, 毛泽东 专门拜访了他,并对冯雪峰讲述的鲁迅的事情尤其感兴趣。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曾经 说过,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 毛泽东。 毛泽东 听后哈哈大笑,他在沉吟片刻后说: “ 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 冯雪峰还告诉 毛泽东 ,鲁迅读过 毛泽东 的诗词,认为他有 “ 山大王 ” 的气概。 毛泽东 非常开心,因为他自己一直以 “ 山大王 ” 自居,他在上井冈山之前的演讲中就表示要做革命的“ 山大王 ”。 1936年 10月鲁迅病逝后,党中央委托冯雪峰主持治丧工作。 冯雪峰还特意把 毛泽东 的名字写进了鲁迅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中。 1937年 1月,冯雪峰回延安汇报工作, 毛泽东 一再关切地询问鲁迅 逝世前后的情况,表示了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 1958年改名鲁迅美术学院)。 毛泽东亲自书写校名和 “ 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 的校训。 文字素材 “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爱读鲁迅的书,非常推崇鲁迅的人格、思想和文学功绩,在其著作、报告、讲演和口头谈话中,有不少关于鲁迅的论述,仅 130多万字的《毛泽东选集》五卷中就达 20处之多。 1937年 10月 19日,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 毛泽东出席会议并发表了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毛泽东明确指出:“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 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 1940 年 1月,毛泽东在延安新创刊的《中国文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其中有评价鲁迅的短短四句话,毛泽东使用了 4个“伟大”、 9个 “最”和“空前”等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副词。 在毛泽东对古今中外人物的评价中,还没有第二个受到过如此高的评价,他把对鲁迅的评价推向了最高峰。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1949年 7月,全国文联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 会议召开期间,各位代表都获得了一枚特殊的像章。 这就是毛泽东和鲁迅的双人像章。 这枚像章为铜 质,圆型,直径,中上方一面飘卷的红旗,有毛泽东和鲁迅的肖像,像章上方有“ 1949”的字样,下方“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5个繁体字呈半圆型。 毛泽东与鲁迅双人像章的 出现,反映了毛泽东对鲁迅的感情。 文字素材 “鲁迅活着会怎样” 1957年 3月 8日,毛泽东在《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说:“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 开会的时候讲一讲。 这 33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 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 ” 毛泽东所说的“ 33个题目”,是中央 宣传部办公室 1957年 3月 6日印发的《有关思想工作的一些问题的汇集》,共汇集了 33个问题。 至于毛泽东认为鲁迅“可做个文联主席”,则是“文革”时期社会上的传说,这个传说的缘起,可能就是上面这篇讲话。 两天后,即 3月 10日,毛泽东接见新闻出版界代表时谈道:“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 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 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 , 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会写。 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 他会写。 现在有些作家不敢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们没有为他们创造敢写的环境,他们怕挨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本身唯物论没有学通。 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就敢写。 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 ” 文字素材 “我是圣人的学生” 即便是在“文革”期间,在毛泽东个人已经被神化的情况下,他对鲁迅的评价仍然是很高的。 在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大病一场。 此刻他又一次想到了鲁迅,他命人将《鲁迅全集》排成线装大字本,认真重读并批注。 1971年 11月 20日,毛泽东在武汉接见曾思玉等军区领导人的时候说 :“劝大家再看看《鲁迅全集》„„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不是孔夫 子,也不是我。 我是圣人的学生。 ” 毛泽东在晚年多次发出“学鲁迅的榜样”“读点鲁迅”的号召。 1975年 7月 14日晚,毛泽东同江青谈调整文艺政策问题,对他们把周扬等一批文艺界负责同志长期关押提出批评。 毛泽东说:“鲁迅在的话,不会赞成把周扬这些人长期关起来,脱离群众。 ” 1975年 8月,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在《鲁迅全集》线装本第 5卷第 5分册的封面上写下了“吃烂苹果”几个字,他要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此分册中的《关于翻译(下)》一文。 当读到鲁迅 用“剜烂苹果”的比喻,主张正确批评,反对“首饰要‘足赤’,人物要‘完人’时,毛泽东非常高兴,连 声说:“写得好。 写得好。 ” 对于《鲁迅全集》的出版,毛泽东非常关心。 1975年 11月,毛泽东在周海婴的来信中就鲁迅著作的出版和研究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我赞成周海婴同志的意见,请将周信印发政治局,并讨论一次,做出决定,立即实行。 ” 根据毛泽东的批示,一套崭新的《鲁迅全集》很快就呈现在全国广大读者的面前,对进一步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发扬鲁迅精神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文字素材 竹林七贤 中国魏晋时代七位名士(嵇康、阮 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称。 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 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祀为宗师。 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思旧赋》即为向秀悼念嵇康所作的一篇赋。 向秀在嵇康被惨杀后,在统治者的高压下勉强出任官职。 一次,他经过好友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凄恻的笛声,不禁悲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