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内容摘要:
2、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 宛 烘 2、欣欣然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舒活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 1 段): _春第二部分(第 27 段): _春宏观勾勒(第 2 段): 具体描绘(第 37 段): 春_ 图、 春_图、 春_图、春_图、春_图第三部分(第 810 段):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3、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 5、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作者从哪些感觉写春天的风。 (3)、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春雨:(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 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 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呢。 (3)、春雨有什么特点呢。 小结:写景时,要抓住事物特点,饱含感情,多方位调动感官,多使用多种修辞,才能写得生动形象感人。 二、小组展开朗读竞赛, 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三、课尾检测:(一)、课内阅读:“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 6、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本文指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 _,杨柳风指的是_,整个诗句运用了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答: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 和( ) 的特点。 答案: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逐渐达到成熟句 吹动杨柳的春风 引用 借代 3. 触觉 嗅觉 听觉 暖(二)、古人描 8、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知识链接】 老舍(18991966)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 市人。 1912 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 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 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7 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 ,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从 1950 年至 1965 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 9、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 、 茶馆 (1957)。 1951 年 12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 1924 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 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 ,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 )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 1929 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 1930 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 10、下了济南的冬天。 【学习过程】 1、 【自主学习】: 南( )伦( )敦 ( )暖和 ( ) 发 )看 ( )护妇 镶 ( )嵌 露 ( )出 狭窄 ( )水藻 ( ) )蓄 2文学常识: 老舍(18991966) ,原名_,字_。 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 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 著名作品小说有_ 、 _ 、等和戏剧_ 、 _ ,其中话剧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 1929 年离英回国,1930 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7 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 1931 年春天在济 11、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3. 本文共 5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天气”写起,通过济南与 _ 、 _ 、对比,写济南的冬天 _ 、 _ ,突出济南冬_ ”的特点,赞美它是个宝地。 4. 第二段开始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 _ 的描写。 5. 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_ 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6. 作者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_ 的山,次写的_山,再写城外_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水藻之绿,以衬托_之清澈、透明。 2、 【合作探究】: 1. 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课文写了济南。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相关推荐
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 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 最后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 师 : 同 学 们 , 今 天 我 给 大 家 表 演 一 个 小 魔 术 , 想 看吗。 (师表演魔术:一只不透明的杯子,里面塞入一块海绵。
之间该如何相处。 (板书:同学之间 ) 二、走近同学,寻找优点。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平时观察,发现自己同学优点,进一步了解同学, 学会欣赏同学,尊重同学, 学习借鉴同学优点,指导自己行为。 ) 师: 两年的时间里你对班级里的同学都了解吗。 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猜猜他是谁。 师介绍班内同学优点,学生猜。 师:同学们都猜对了,这说明平时你们都是一些爱观察好学生。 还有一些同学
n ) 趸来 ( dŭn ) 谛听 ( d236。 ) 弥足珍贵 ( m237。 ) 探究起点之美之 —— (一)运动会上运动员的起跑姿势 思考:结合课文第 1自然段的语句和下列画面,说说作为 “看客 ”的你 “出 ”起跑线上的运动员的 “美 ”在哪里。 提示: 外在美: 内在美: 感受 人生舞台上的起点之美 六种生活起点为: ①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写下第一行字;
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 赏析这句话。 【 答案 】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 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
读课文三遍,签字。 思考书后1、2题,在书上做旁批。 听写课后生字词。 小组合作学习 质疑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板块 个体学习清单 批注 第一板块 — 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故事情节。 并在蒙古族的山 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 —— “神鸟”。 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
师:(巡视指导) (2 )实验交流 师:现在,所有小组都已完成了盐的溶解。 请你代表你们小组来说一说: 1.你们小组是怎么溶解食盐的。 ,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 、摇,或加了热水; ,溶解了。 )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我们知道了食盐可以溶解于水,观察了固体的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 (盐放在水里,搅拌); (盐溶于水,固体的食盐不见了)。 那么,刚才溶解在水里的盐还能不能再“变”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