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学期思品与社会全册教案内容摘要:

18 岁以上的公民都是选民 (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 )。 有些选举直接由选民投票选举,比如前面说的选举村委会;有些选举由选民选出的代表进行选举,比如选举国家主席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进行选举的。 由公民推选出来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各地乃至国家的管理。 15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的地方。 许多国家在选举 权方面存在着不平等,南非、印第安人就是例子。 我国关于选举权的法律规定显示了我们国家的民主与平等。 3.教师小结。 1.本课中的部分内容相对抽象,但却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和搜集一些具体的、尤其是离学生生活较为接近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2.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不必追求完整与准确。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1.宪法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 规定的义务。 ” 2.我国是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对国家事务有权进行管理。 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如某些刑事犯 )。 公民选举权利居于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首位,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权利。 ‘ 3.我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受宪法、选举法等法律确认和保护的。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 9i*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4.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由各选区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 16 课题 6.“法”在我身边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 2.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3.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4.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 教师在课前与学校所在地区的派出所或公安局联系,争取得到支持与帮助。 第一课时 1.导人。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法律,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律 ?”请几个学生回答。 (规则是人们共处时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 是最大的规则。 )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广播中听到法律这一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 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法律与我们小学生的关系。 ” 2.全班讨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5 页的两幅图画及相应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 比如两幅图中成人的做法对不对,是否违法,哪部法有相关的规定等。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补充。 3.伙伴讨论。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5 页下方民警的话,并提问学生,见到过,或者自己有过民警叔叔提到 的小学生违法的行为;通过今天的学习,么看法。 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请他们发表意见。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解释什么是“训诫” (批评、学校处分等 ),并鼓励学生今后遵纪守法,做优秀小公民。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法律与小学生的密切关系。 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1.导入。 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 2627 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法律的内容。 2.探究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 科书第 26~27 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及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个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有什么内容 ?教师可以逐一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并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 17 3.教师强调: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法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伴随着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 阅读教科书第 27页上方小文的话。 4.阅读与讲解。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6~27 页的内容。 教师板书: 教师讲解:“前面谈到了,在共和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安全、利益都有充分的保证,然而如何保障呢 ?最根本 的保障就是靠国家的宪法。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8 页教师的话,告诉学生: “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宪法,整个国家,每个机构、单位和个人都按照宪法行动,同学们经常听到的‘依法治国’就是这个意思。 宪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简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 —— 可以做什么,义务 —— 必须做什么 )。 教科书第 28~29 页的内容,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部分权利和义务。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照片和文字,提到了哪些权利和义务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并将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 权利包括: (儿童 )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平等地劳动、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被救助的权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其他的义务。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许多法律,它们与宪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既然宪法已经确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为什么还要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法律呢 ?” (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不可能把每项权利和义务都解释得非常具体清楚,因此,要根据这些权利和义务制定更详细的法律。 比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所得税法;宪法中规定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根 据这一条,就制定了各种教育法。 所以说,宪法是“根本大法”。 ) 教师提问学生: “是不是只有共和国才有法律 ?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有没有法律 ?那时的法律与今天的法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那时的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内容上主要是限制人民,要人民服从。 如必须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如果触犯了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 只有义务和被惩罚,几乎没有权利。 现代的法律不同,因为公民是主人,法律是公民通过代表大会自己制定,并以此来管理国家的。 它不仅规定 了义务,而且规定了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是古代的法律所不能比拟的。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18 法律的内容条款有助于学生对于法律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的法律条文,并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要注意避免选择那些离学生生活太远而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内容。 1.将课上学习的内容向父母做介绍。 2.完成教科书第 2 白页的“现在我懂得了”。 1.对学生的书面作业“现在我懂得了”给予等级性评价。 2.对学生上课的情况,尤其是讨论时的参与情况进 行评价。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节选 ) 第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十五条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节选 ) 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五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 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节选 )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 A 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19 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 主题一 从统一到鼎盛 (建议 6 课时 ) 课题 1.秦汉一统 第一课时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 1.教师准备有关秦朝历史的资料,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介绍文字和照片、秦统一的措施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搜集。 1.导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0 页的课文。 教师提问: “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也曾经有过吗 ?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 ?下面的图你见过吗 ?它告诉我们什么 ?”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 俑的知识及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导读图的理解:“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 ” (板书课题 )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3.理解与计算。 (1)让学生查看教科书上的历史年表,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给予说明解释。 (2)请学生计算一下秦朝至汉朝共经 历了多少年。 (3)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明确谁是谁非,应借此介绍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公元 1 年 —— 公元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 XX 年。 由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前 XX 年。 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百年为一个世纪。 请学生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图表来表示公元纪年的方法,并想一想它与数轴有什么不同 (无零 );从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 105 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间共相距多少年 (325 年 );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 (440 年 )。 4.讲解与思考。 教师提问:“你能从课题中看 出,秦汉 440 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 ?’’ (统一。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3 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 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 “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 20 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第一个’, “统一的”。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汉时期都是统一的国家。 ) 5.模拟表演。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 一项内容 (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 )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把讨论的结果表现出来。 并组织学生讨论:“统一有什么好处 ?不统一行不行 ?你能从教科书第 32 页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拟表演中得到答案吗 ?不统一文字行不行,统一有什么好处 ?” (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而安定的社会才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 6.讲解与讨论。 请学生讨论秦始皇名字的由来。 教师可做如下补充: “秦王赢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如果再用王等称谓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天下,功绩 卓著,‘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叫做‘皇帝’。 他自认为是第一个皇帝,历史称他为‘始皇帝’。 虽然,秦始皇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万世一系,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 15 年就 灭亡了。 ” 7.思考与评价。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3 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科书第 33 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客观地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 由于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财富可以积累,为经济和文化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秦始皇还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统治者。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用上面括号中的要点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在发言中加以论证。 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8.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关于对秦始皇的评价,学生可能会根据统一和他的专制两方面去谈,教师可稍稍补充一点内容,使他们的评价更客观,但要充分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积极作用。 1.背诵朝代顺序歌。 2.搜集有关汉朝饮食文化的资料,如面条、饺子、烧饼的来历等。 对学生在课上的参与度进行评价。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以东 35 千米的临潼区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0 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21 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 70 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 38 年。 1974 年以来,在陵园东 1. 5 千米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 2 万平方米以上, 出土陶俑 8000 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样大小的陶俑、陶马约 6000 件;二号 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 1300 余件、战车 89 辆;三号坑有武士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