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新闻访谈14-2a内容摘要:
美籍华人,社会活动家。 1935 年出生于北京, 11 岁时随家人前往台湾, 20 世纪 60 年代定居美国旧金山。 ( 《报业奇女子,建海外第一座抗战纪念馆》 ) ② 参加国际和平文化节的美国侨领、八十岁高龄的方李邦琴女士透露,自己计划 2020 年 10 月份搭乘一架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飞虎队的援华运输机,重飞 “ 驼峰航线 ”。 ( 《美侨领方李邦琴计划乘飞虎队战机重飞 “ 驼峰航线 ” 》 )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材料第一段交代了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 “ 注定承载着不寻常的历史记忆 ” 引出下文对这座纪念馆和不寻常的历史记忆等的介绍。 B .方李邦琴穿着藏青色旗袍,盘着发髻,神情庄重地站在海外抗日纪念馆前,坚毅 的她却 “ 难掩激动之情,几度哽咽 ” ,这是因为海外抗日纪念馆的建成是十分艰难的。 C .海外抗日纪念馆展厅凸显了 “ 海外 ” 的特征,主要体现了美国在中国抗战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美国飞虎队在二战时期对中国抗日的重要贡献等。 D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海外第一个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的相关内容,然后回忆纪念馆建造的相关情况以及传主方李邦琴在美国的生活等,突出了文章重点。 E .在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的过程中,方李邦琴付出了很多努力,在遭到他人的质疑时,她毫不退缩,通过佩戴赫斯特家族的鹰形项链来表达自己收购的决心。 解析 B 项,方李邦琴的激动和哽咽不仅仅是因为纪念馆落成过程的艰难,还因为她此时的内心是喜悦的。 C 项,“ 主要体现了美国在中国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 说法错误,这座纪念馆有多个展厅,只有个别展厅是展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帮助的。 E 项, “ 通过佩戴赫斯特家族的鹰形项链来表达自己收购的决心 ” 错误,佩戴项链是在收购成功的那天,其表达的应该是办好这张报纸的决心。 8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__ ____ ____ __ _ 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 _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 答案 ① 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 用三种动物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她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她高傲、能干、精明、 勇敢的性格特征。 ② 照应前文内容,从另一个侧面概括方李邦琴的曲折的人生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③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方李邦琴的人生形象地启示读者: 成功必历经曲折。 解析 作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段的主要内容,二是文段与传主、前文的关系等。 文章的最后一段,主要交代了传主家中的两个标本体现的 传主的品格以及现在人们对传主的称呼。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分析,文末介绍方李邦琴的这些内容,照应了前文的具体内容,同时也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9 .方李邦琴建造海外第一个抗日纪念馆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 __ ____ ____ __ _ 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 _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 答案 ① 带领世人回望中国抗战时期那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告诉世界 中国是如何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的。 ② 纪念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人们。 对方李邦琴来说,日 本侵华战争是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痛楚,她的大哥牺牲在 抗日前线。 ③ 海外没有一个中国抗日纪念馆。 日本军国主义屠杀 35 00 万中国人,海外却没有一个抗日纪念馆。 解析 作答本题要注意把握文中有关建海外抗日纪念馆的表述,然后据此归纳原因。 比如由第五段 “ 方李邦琴说,纪念不是为了诉苦,而是要告诉世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如何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 可以概括出一条原因,同理不难得出其他原因。 10 .方李邦琴的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 ___ _ _ 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 _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 答案 ① 热爱祖国。 虽然身在遥远的美国,但方李邦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积极宣传抗战的相关事迹,提醒人们勿忘国耻。 ② 百折不挠。 从 200 美元起家,到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执掌英文主流媒体的华人,方李邦琴靠的是永不言败的品格;筹建抗战纪念馆时,遭遇种种阻碍,但方李邦琴始终坚 持自己的目标不放弃。 ③ 善于把握时机。 方李邦琴与丈夫方大川能够抓住时机,发行《亚洲人周刊》,后来又收购了多家报纸等。 解析 作答本题,关键是从方李邦琴的具体做法中提炼出精神品质,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比如她努力筹建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让世人了解那段历史,体现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她与丈夫以 200美元起家,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执掌英文主流媒体的华人,期间遭遇了很多的困难,但她靠着顽强、执着的精神走向成功,这体现了她的百折不挠;再如,她与丈夫发行《亚洲人周刊》体现的是她善于抓住时机。 B 套 一、 [2 0 1 7 考纲题型信息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曾国藩 —— 从 “ 中人 ” 到 “ 完人 ” 的追求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 “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 这句话体现了他 “ 尚拙 ” 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 “ 笨拙 ” 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他 61 岁去世时,从不间断。 在战争策略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 他以 “ 扎硬寨,打硬仗 ” 而著称。 湘军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城市活活困死。 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 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 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 “ 屡败屡战 ” ,一是 “ 艰苦卓绝 ”。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 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样的信念。 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 —— 吃苦和惜时。 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现的。 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 但说起来容易,做到就很难了。 曾国藩用一个 “ 悔 ”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 悔 ” ,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 正是因为深刻的反思,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 晚年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 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 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 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 他知人善用,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 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着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 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的两方面。 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 楼高易倒,树高易折。 曾国藩在当官时,就时时想着自己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 “ 克勤克俭,宜耕宜读。 ” 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 其次,曾氏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 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 3 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 30 多万册。 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 有删改 ) 相关链接 ①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 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② 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有删改 )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曾国藩拥有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新闻访谈14-2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