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6琵琶行教案内容摘要:

,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 上 — 样。 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 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 “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 的生活。 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 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然后尽情地倾诉他 “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 —— 这是无须说明的。 在封建社会 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 江州司马 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3.艺术结构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 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 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 先用叙事引人,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 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 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 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从侧面写听众 “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