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高级中学那树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内容摘要:

然,在“比较”的设计中,教师的指向性不能太明确,不然学生的发现就不纯粹了。 “这树到底犯了什么罪过”,这一问是教师引领,意在让学生深入文本,对文章主旨进行发现。 这个环节,教师太急了,看似热闹,但问题没有思维强度,其实是以教师的发现代替学生的发现。 如果时间允许,如果教师善于等待,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发现的。 生18:我为你们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我为你们那么多,你们为什么还要杀我。 师:人,太忘恩负义了吧 生19:当一片绿色被淹灭在一片钢精水泥的世界里,世界将会笼罩在灰暗之中,人们又将如何生存。 生20:我要对所有的人说,我只是一棵树,我的 职责是荫蔽所有的土地,给人类带来凉爽,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能给生命带来生机,是一种和平的颜色,绿能使世界充满生机,使平淡的世界不再单调,不再乏味,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朋友,请珍惜绿色。 师:是啊,人类难道不需要绿色吗。 生21:上帝曾对我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我尊从他的意念,你们说,我妨碍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只是本能的生长,这是上帝制造的悲剧,上帝是无情的,人是无情的,而我只是无情的一个牺牲品。 师:说得好,你让我几乎失去了点评的权力。 生22:杀吧,希望我的死,可以为 你们赎罪。 杀吧,只是我无法想象,以后你们每天一直面对现代现的白色,和臭气熏天的黑色。 如果你们愿意,那就杀吧。 愿上帝保佑你们,在白色和黑色之间还能生存。 师:读了这篇文章,我的脑中总挥不去昔日那美好的影子“老树用它的千掌万指托住阳光,隐蔽着人们”,“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然而曾几何时,树还是那树,人已不是那人,那树消逝了,但消逝的真的仅仅是一棵树吗。 最后我想说,如果有一天同学们拥有了处置生命的权力,请同学们一定慎重地对待他。 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但人类的基本构造毕竟是血, 是肉。 这是对主旨的深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发现。 从主旨的发现到自我的发现,我发现自我发现好象是语文的归宿。 这个阶段学生发言踊跃,教师的点评显得无力。 点评的功力在平时。 教学反思: 拿到参赛篇目《那树》心里一直是惴惴的,惴惴于场合的“盛大”,惴惴于自己的年轻,更惴惴于这个文本本身。 《那树》讲的是一棵老树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从自然生长到惨遭屠戮的过程。 作者把老树写成一个鲜活而美好的生命,把那屠杀的过程写得“血肉模糊”。 这让我想起很多时候,当我们夹着备课笔记走进课堂,当我们无法将学生带进文本而迫又于时 间的限制必须讲完一篇课文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肢解着文本呢。 若是在抨击“屠戮”的文字面前干着“屠戮”之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