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1内容摘要:

帝像 ) 学生回答: (略 ) 教师:同学们再看这两幅图。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反映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方面交融情况的墓室砖画 )上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下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贵族正在吃烧烤食品。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烧烤 也是少数民族的吃法,而魏晋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略 ) 教师:少数民族不但在饮食上对汉族人民产生了影响,在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北齐 “ 校书图 ”) 同学仔细观察中间坐着的这个人,他坐的正是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到中原地区的胡床。 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 在当时 “ 胡人汉服 ” 和 “ 汉人胡食 ” 的现象比比皆是。 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鲜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请同学们议一议,你怎么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见解 ) 本课小结 民族关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今天学习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史实,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测评 1 . 你能将属于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内容 放入相应的位置吗。 (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 台前 完成练习 ) 2 . 历史猜想 (教师出示 “ 五胡 ”“ 孝文帝 ”“ 洛阳 ” 等名词,小组各派两名同 学到讲台前,甲同学用与历史相关的语言表述教师出示的名词,乙同学面向全体学生猜词。 如教师出示 “ 五胡 ” 后,甲应该这样表述:两个字,历史上对魏晋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合称 ) 3 . 师 生共评 (依据 “ 历史课综合评价表 ”) 〖教案说明〗 依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理解《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节教案。 其中,编排课本剧需要 教师参与指导;历史猜想也可放在课前,用于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课堂评价表每周上课前由历史科代表下发给各组组长,学生完成后,由科代表收齐交给教师。 〖教案点评〗 该教案构思新颖,学生活动设计合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教案中 “ 你就是孝文帝,你想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会怎么办。 ” 的假设以及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篇值得参考的教案。 指导教师:尹相形 (大庆市 萨尔图区教师进修学校 )附一 历史课综合评价表 说明: (1 )自评采取文字形式,互评和师评分别为A、B、C三类;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