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下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内容摘要:

等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还有农业、工业、交通、居民及其生活方式等,各地均有明显的差异。 教材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中国地理知识总论部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在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不同,划分为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诸方面各具特色的四个地区。 在各区域内容的学习中,应抓住各区域的特征,从中认识自然条件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人们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 1)本节教材只需让学生在读图中认识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 北地区、青藏地区;划分四大区域的依据是综合的;这种划分是宏观层次上的划分,在各大区域内部还会存在差异性。 ( 2)图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在中国地形图、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及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图的叠加图上,标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的,表明划分的依据是综合的。 界线 A、界线 B、界线 C的区分显示也说明划分依据的差异性。 四大区域的名称刚好和它们在我国分布的位置相对应。 北方地区──东北、华北、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及东南、华南、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青藏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 3)活动课文与正文内容有机结合,从分解四大区域界线入手,既落实了四大区域界线的位置,又解读了区域划分的综合方法,同时还突出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及区域特征。 活动 1寻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A的相似性,引导学生分析界线 A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季风;同时也对比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不受季风影响,干旱为主的区域特征,与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 活动 2提供界线 B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 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别是 1月的 0℃等温线和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而确定 界线 B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然后再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这条重要地理界线是秦岭 — 淮河。 看似绕了一个大弯儿,浪费很多课堂上的时间,但是,教材活动的设计,恰恰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教材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得到结论。 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秦岭 — 淮河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气温和降水及其他自然条件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