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内容摘要:

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3.运用这一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 2050 年的中国社会,然后选三位同学交流。 五、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我更希望在 21 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 ( 1) 既 出 ( 2)得 其 船 ( 3)便 扶 向路 ( 4) 诣 太守 ( 5)说如 此 2.给这段文字断句。 3.翻译画线句子。 4.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 1.( 1)已经;( 2)代词,他的;( 3)沿着;( 4)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5)指在桃源看到的情况。 2.略。 3.寻找原来 所作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着道儿了。 4.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也有的同学会认为这是对不守信用的渔人的惩罚,暗示人们做人要讲诚信。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附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 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会意:体会文中的要旨。 造:往,到。 吝情:隐瞒真情。 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 200 字左右。 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 “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的谈话内容吗。 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 (提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3.学习本课虚景实写的写法,想像一个你喜欢的未来生活环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500 字。 二、关于组织“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名人谈理想的名言警句,组织一次以“理想”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关于组织辩论会的设想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 辩题: 桃花源 —— 陶渊明的理想寄托( 正方) 桃花源 —— 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 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辩手参赛,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即为胜方,以鼓励为主。 四、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 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 1)勿 携 金珠( ) ( 2) 薪 米鱼肉( ) 2.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含义。 ( 1)老人引杨氏入山 之 大穴 ( 2)与众共 之 ( 3)杨谢而从 之 3.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 )与老人同出。 4.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 由哪几句话可看出来。 5.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参考答案: 1.xi233。 带 xīn柴 2.( 1)的。 ( 2)代“衣服„„之属”。 ( 3)代“穴中人”。 3.穴中人 杨氏 4.同意。 “杨谢而从之” 5.因为那些东西会引起人们的贪欲,造成分配的不平等,那么这个地方也就不会安居乐业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关于桃花源 陶渊明借桃花源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北宋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桃源行》的诗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惊叹桃源中的民主平等,诗中流露了对世外桃源推崇备至的感慨。 无独有偶, 1516 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 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 2.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 赤壁,莫不如此。 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 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 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并诗》问世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 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 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 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版) 3.桃花源考证种种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 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 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 康王谷,俗称庐山垅。 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 这是一条长达 7 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清秀,花草烂漫。 屋舍靠山近水, 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庐山旅游介绍》)。 进谷的“葫芦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滔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 山重水复。 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溪傍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 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 倘若是在春天进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香,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仙境一般。 庐山垅这片幽深而狭长的谷地,史、志上称作康王谷。 宋《南康军图记》载:秦灭 楚时,楚怀王之子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不复出焉”。 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 另据《星子县志》亦如是载,至今山谷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还有康氏的人家居住。 康王谷中,不但秀丽的风光与《桃花源记》中描述得一模一样,而且楚康王避难的故事与陶令笔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数语正吻合。 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庐山山南一带,对谷中的风光和康王避难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为生活原型,构想桃源情境,进行艺术创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应该是当信勿疑的。 持江苏连云港者信誓旦旦。 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宿城西麓,亦被人们称作陶令笔下的桃花源。 那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荡美丽,山畔竺篁摇曳,山脚拐弯处通向高公岛,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考查史实,陶渊明确实曾到这个地方。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们称作桃花源。 桃源洞位于桃源县城西南 15 公里的水溪,它俯临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 唐代开始在此建有寺观。 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观、 水源亭、缆船洲等。 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 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 ”县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 其实,上述种种说法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都有一种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戚”。 据统计,在神州大地上,被疑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处之多。 二 、焦点争鸣 1.文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应断句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原句断句,似乎语句简短,排列整齐,有节奏,但是翻译起来不仅费劲,而且难通。 后一句断句符合语法,语意清楚,读起来并不拗口,译文可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岸边)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2.教材中的三个“外人”不是同指。 第一个“外人”应指世外之人,即源中人的服饰仍保持秦世的样式,渔人看到后认为如世外之人。 三、课文赏析 1.《桃花源记》的艺术魅力 作者写桃源境界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 奥秘,迂回曲折。 开始写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两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宽多长;在林尽水绝之处,有一座大山,挡住去路,人世间好像到了尽头。 再仔细一看,山有一小口,钻进洞内,刚刚能通过一个人,走数十步,忽然开朗起来。 作者所写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个无人区,十分洁净、清新、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源的隐蔽幽深作了过渡性的描写;同时,为读者进入桃源境内造成心理上的准备,不致使人感到突兀。 在进入桃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 的房屋。 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再写桃源人民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 从远到近,从田间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同时,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一会儿水路,坐船逆水;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 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就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又把你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 不由自主地随之而变:当你进入桃花林时,它使你“喜”;当你走到水穷路绝的隘口时,它使你“疑”;当你钻入桃源见到一个和谐安定的理想之国时,它使你“惊”;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境界时,它使你“迷”。 这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情感变化,正是作品所产生的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 (《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 版,作者:苏者聪) 2.《桃花源记》的寓言式解读 《桃花源记》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最为世人传诵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他晚年根据其家乡江州一代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实,并结合前人有 关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以及自己多年的乡居生活经验,加以想像、虚构而成。 文中通过渔人访游桃花源经历的记叙,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处处充满欢乐气氛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式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