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内容摘要:

生在科学课中的常规习惯。 学生对实验计划的制定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五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到制定实验计划的问题。 但这方面一直是科学课上的薄弱环节。 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培养出学生能独立制定计划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 因此,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上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在经过前几个班级的试上后,我决定将制定实验计划这个环节简化掉了,只在口头上制定,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记得以前出现过用杠杆的原理去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力的题目,因此我在第一个班级中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理解。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效果不好,却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 其实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的力,我觉得在小学阶段不用讲解 ,而且动滑轮只要知道省力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省一半力,这些都是初中才学的知识点,小学阶段不用太多讲。 但如果有个别学生需要这方面的讲解的话,我觉得可以个别辅导,也符合“吃不饱”、“吃饱”、“消化不了”三种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原则。 《 滑轮组 》 教学内容分析 :《滑轮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六课内容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工具和机械》的前五课中的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有关知识,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功能怎样。 但对于如何实施实验操作, 他们无从着手,要研究出滑轮组可以省多少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 :我的设计理念是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 : 1.科学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 滑轮组 就是由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知道 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小组探究完成滑轮作用的实验)、分析综合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加强探究氛围。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测力计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起重机吗。 你知道它的作 用吗。 能不能说一说。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如: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作用 了解滑轮组的定义 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 让学生观察书本上的起重机结构图:先观察起重机上的滑轮,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实验探究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 1)以实验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 2)先让学生猜猜,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 500 克或 1000 克的钩码需要多大的力。 , ( 3)再让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 500 克或 1000克)的钩码,并和直接吊起同样重钩码的力比较,看看可以发现什么。 (实验时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并想想该如何操作实验,再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 4)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这个最简单的滑轮组作用。 (大约可以省一半的力) 实验探讨有 2 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 1)先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 2 个动滑轮和 2 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变。 ( 2)用与前面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状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约能省四分之一的力 ) 提示各个实验小组以更多的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如果定滑轮和动滑轮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它们的机械功能也不同,而且由它们的滑轮数目和组成位置决定。 )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 P15 ( 1)出示游戏器材(两根光滑的圆木棒和一条长绳子),找 2 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观察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你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我们从中明白了起重 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的道理。 ) 板书设计 滑轮组 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 教学小结与反思 】 :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四大心理特点。 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你知道起重机的作用吗。 学生对起重机装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 ”紧接着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在玩、动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给予一定的指导。 滑轮组的研究主要让学生进 行自主设计研究。 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竟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 如:当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滑轮组竟能省一半力的时候,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尤其在做游 戏时,学生的兴奋已达到了极点,他们就像是在看一场非常令人充满激情的奥运会体育比赛。 当然课堂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较困难,甚至不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特别是那些落后生。 今后,在课堂上要多重视、多关心这些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自己,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科学小组活动中去。 但对于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 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加上组合方式要每组有所不同,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用 4 个钩码以上,效果还稍微理想一点。 《斜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 的。 【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 1 块搭斜面的平木板, 4 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演示材料 —— 斧头、菜刀、螺丝钉。 课件 —— 引桥比较长的大桥、盘山公路、盘旋的楼梯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在一个粮油批发商店前,停着一辆大卡车,准备要运一车油,这么重的一桶桶油,怎样能把它运到车上呢。 如果是你,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 2)学生回答。 ( 3)教师小结:你回答地真好。 那么像斜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你们认为斜面省力吗。 到底省不省力,我们应该怎样做。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二、学习新课 实验一: ( 1)提供实验材料。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一个测力计、一块短木板、圆铁、木块),现在,老师想让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利用这些实验材料,开动脑筋,想个什么方法来证明斜面省力呢。 ( 2)讨论实验方法。 ( 3)汇报实验方法。 ( 4)教师小结。 注意事项:要在重物匀速前进时记录所用的力是多少。 ( 5)按照实验计划学生做实验。 (边实验边填好实验报告单) ( 6)学 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板书:斜面省力) ( 7)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 !能自己想方法动手做实验,验证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二: 过渡:现在,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挑战大家,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如果我们用不同坡度的斜面实验,你认为哪个会更省力呢。 ( 1)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做这个实验呢。 ( 2)讨论实验方法 ( 3)汇报实验方法 ( 4)教师小结。 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 5)按照实验计划学生做实验。 (边实验边填好实验报告单) (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板书: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三、 生活应用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 !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探究了两个问题,不但知道了斜面省力,还知道了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正因为如此,斜面在日常生活应用的相当广泛。 看课件上的图片哪里运用了斜面 ? 立交桥的引桥 盘山公路 楼梯 老师这里有两个螺丝钉想取出来,有一把羊角锤和一把螺丝刀,假如是你你想用哪个工具。 说一说为什么。 上前面来试一试。 六、总结全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观察、多动脑、多实践了解斜面的更多的用途。 七、板书设计 斜面的作用 斜面省力 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感觉真是时间紧凑啊。 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好建议,有待于我更好的改进。 课前引入时放的视频《头文字 D》,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法很好,但赛车场面太少,无关内容较多。 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似乎并没有起到引入本课内容的作用。 科学是一门发散学生思维的学科,引入斜面后,如果让学生先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斜面的问题就更好了,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再说,本节课主要解决第几个问题。 让学生探 究实验前,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这样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设计完,教师再适时补充引导。 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再次注意提醒学生操作问题。 实验前,可让学生假设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看是否与自己的假设相符,这样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实验结果展示时,最好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教师准备的表格太小了,致使展示时不怎么清楚。 下次,一定要准备的很清楚,让学生看的很明白。 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一定要严谨。 “从实验结果中有什么发现。 ”不是“从实验结果中发现什么问题。 ”这样的 提问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问题上来。 使学生产生误解:好像实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似得。 课件中有的小细节也要注意:某些词会不会把学生引入误区。 以后教学一定要仔细审核自己的课件和语言。 谈斜面的应用时,教师举例可少些,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 举完斜面生活应用后,最好再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原因。 最后,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何较容易骑自行车上陡坡 ? 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发表看法。 另外,课堂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再多问一些这样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问题。 让学生更多的用知识解决生活。 1如果将一些实物:斧头、剪刀、螺丝钉等带到课堂展示就更好了。 1 最后让学生动手用纸卷铅笔,在课的结尾也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众老师的点评,真的是让我受益非浅啊。 感觉每次都能学到很多,无论是好的教学方法,还是管理学生方法,或者是平时的准备工作等一些小细节。 小细节也能决定大问题呢。 非常感谢这些老师。 以后我还需要你们更多的点评和帮助。 期待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 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然后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和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教学重点 】 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 教学难点 】 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 教学准备 】 组装好的齿轮传动装置,齿链传动装置,轮带传动装置, 齿轮组实验盒,简单机械图片、电脑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我国曾经是自行车大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行车,虽然当今是电动车的天下,但是基本构 造是离不开脚踏自行车的。 今天我们就来找找自行车上到底凝结了设计 师的多少智慧。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自行车的哪个结构显然是最重要的。 (学生会一般指向链条和齿轮) 展示图片,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1)观察前后 2 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 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2)展示齿链传动装置,让学生观察大小齿轮的运动情况,并作如下记录: 大齿轮齿数 ( ),小齿轮齿数 ( )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 ( )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 ( )圈。 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找出关系,并进行总结。 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 小 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 三、 咬合传动与链带传动的比较 (一 )、展示齿轮传动装置,齿链传动装置,两者进行比较。 展示填空题: “ 大齿轮与小 齿轮咬合传动,大齿轮转得 ( )轴上 ( )力;小齿轮转得 ( )轴上 ( )力。 咬合传动时齿轮转动方向相 ( ),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