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内容摘要:
之间的关系 【 探究 1】 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 方针提出: 中国是 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 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 中国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 ㈠ 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㈡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 “ 和平演变 ”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 探究 2】 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①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均不成熟; 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基础薄弱; 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④资本主义势力从敌视、遏制到颠覆,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适合本国国情,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不应拘泥于苏联模式; 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⑦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从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中吸取了教训,表明社会主义正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材料一 列宁说: “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 ……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 摘自 《 苏联的共产主义 》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摘自 《 世界历史 》 杂志 材料三 1957年 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 1958年 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58年同 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 33%,奶增加 27%,蛋增加 44%.羊毛增加 91%。 材料四 1953年至 1964年,农庄数目从 93300个减为 38300个,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 1950年的不到 100户扩大到 1965年的 426户。 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 1953年的 4857个,增加到 1964年的 l0100个 …… (农庄)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 以上材料均摘自 《 世界当代史 》 材料五 邓小平说: “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 ……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摘自 《 邓小平文选 》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 ②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什么突出特点。 这种观点与上述几则材料有何联系。 【 答案 】 ① 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 列宁根据不同的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后者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的政权。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对旧体制进行一些改革,在农业上以高价收购代替义务交售制,但同时又强化国营农场实行集中劳动、平均分配。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 列宁选集 》 卷四 材料二 1918年,列宁说: “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 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 ‘ 一般革命 ’ 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 《 苏联史 》 ( 1)材料二中,列宁的话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说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除了战争需要外,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还有什么。 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 “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 苏联兴亡史 》 ( 3)材料三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材料四 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 列宁选集 》 卷四 ( 4)材料四的 “ 再后退 ” 要退到什么地步。 “ 后退 ” 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后退 ” 取得怎样的成效。 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 根本目的是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 5)通过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坚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经济危机 1929年到 1932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 1040亿美元降到 410亿美元,国民收入下降 50%;工业下降 46%,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 14万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达 1700万人,在业职工的工资也下降 35~40%;农业收入下降 60%, 100多万农户破产; 5500多家银行倒闭,至1932年 6月, 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风潮。 28%的城市人口和 1000多万农民没有收入,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还有千百万人象牲畜一样勉强维持生存。 请根据材料概括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 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剧增,银行倒闭,人民生活困难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它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持续时间长达 4年之久,生产下降幅度达,失业人数多,波及范围广,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并发,给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① 来势凶猛 ②范围广 ③持续时间长 ④破坏力巨大 材料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是经过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生产关系等方面没有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极度扩大。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以及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定期发生经济危机。 材料二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大量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领域,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革命指导下的技术进步,确实带来了无限扩大的前景,但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生产力发展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绝大部分流入到垄断资本手中,工人收入的增加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贫富差距更加悬殊,结果,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更加突出。 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矛盾。 其实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来,流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 这种理论和政策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最完美的,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可以自行恢复,政府不必插手经济,以便资本家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 其实,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初期,经济危机的破坏力也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但是,各国政府基本上恪守自由放任政策,尤其在 1929年经济危机来临之后,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任经济危机蔓延。 材料四 1928年 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 5年前的 4倍。 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 268上升到 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 165上升到 258。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使供需矛盾得不到缓解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 材料一 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 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 36%,失业工人达 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 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材料二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社会动荡。 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无数失业者和劳动群众挣扎在死亡线上,政府没。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相关推荐
族自豪感;促进了中华民族社会和经济发展。 对中国的影响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问题之二: 编者是通过哪几种方法论证中 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的。 (每组研讨一项发明) 方法归类: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哪些方 法) 证实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 历史记载(文献典籍) 考古成果与实物遗存(文物考古) 史学方法: “ 二重证据法 ”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 纸上之材料 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新材料
1、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十六章 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 (重点、难点 )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学习目标导入新课在直角三角形中 ,除直角外 ,由已知 两 元素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解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1)三边之间的关系 : 股定理);)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A B 90;(3)边角之间的关系 :ac 有一边 )
1、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听杜甫感受秋天走进草堂走近杜甫聆听杜甫遥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 /二 /三”式停顿;2、韵脚读出延长音;3、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4、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天。 发生在什么地方。 在四川成都,在杜甫住的茅草房里。
1、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书写满真情树人育人立人,读者读懂名人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傅雷家书 ,摘编了 1954年至 1966年间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 180多封家信。 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傅雷家书 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 “
感知文本 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三个诗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笔下的三种职业分别是什么。 请你根据自己对三种职业的了解谈谈你对这三种职业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课文不长,在聆听三位同学的朗读之后,如果学生还不能够回答上面的问题,这里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听读能力。
满了花”,是爱的宣言,是积极成就与其意中人“份”的举动。 “慎重”一词更细腻地刻画了女子努力完善自我,用一颗真心去跳眺望爱情的心理活动。 人生匆匆,在我们不经意间流走的又岂止是爱情呢。 成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当意中人“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是少女凋零的心,是泪,是血,是失落,如泣如诉,其凄凉之状况,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