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炉中煤3内容摘要:

郭沫若称五四后的几年是自己的“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我几乎每天都有在诗的陶醉里。 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像生了热病一样,使我作寒作冷,使我提出起笔来战颤着有时候写不成字。 ” 《 炉中煤 》 就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创作出来的。 他把这时期的诗,集为 《 女神 》 ,于 1921年 8月出版,这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喻成炉中煤。 煤的象征意义 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 为人类奉献火与热,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 这是一首喻体诗, 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感情。 借物言志 炉中煤 作者自喻 抒写了献身祖国的赤子情怀  年青的女郎  祖国  不仅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真挚的眷恋,也反映出作者对“五四”精神的肯定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为什么将祖国比喻为 “ 年青的女郎 ”而不是母亲。  “年青的女郎”首先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显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姑娘,体现了对祖国的赞美。 从抒情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 如何理解 “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 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 , 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 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 “ 年青的女郎 ” 倾诉 , 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 “ 殷勤 ”。 “ 不辜负 ” 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后一句的 “ 思量 ” , 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 ,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 , 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 , 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