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选修1社会主义的本质1内容摘要:
义的本质 毛泽东认为,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有基本适应的一面,又有局部不适应的一面。 4. 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 ,是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 ,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 (搞清楚的重要性: 为了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了适应发展,认识本质。 没有搞清楚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模式神圣化;体制弊端正当化。 ) 制 弊端正当化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从 1980年提出 “ 社会主义的本质 ” 的概念 到 1992年做出明确的概括 历时 12年 1)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遇到姓 “ 社 ” 姓“ 资 ” 的困扰,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到人们面前 一九八○年四月 会见赞比亚总统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 1980年 4月) 一九八○年五月 会见几内亚总统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 1980年 5月) 提出了十个不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经验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2) 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第一次提出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的命题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3) 1984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国内外对我国的改革产生两种评论: 一是会放弃社会主义 二是不会放弃社会主义 争论的原因在于 1984年的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提出了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 这是马恩列斯毛没有讲过的。 针对 “ 改革是否放弃了社会主义 ” 的疑问 “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 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 ( 1985年 8月) 回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关于“ 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 ” 时说: “致富不是罪过。 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 …… 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 ( 1986年 9月) 已具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4)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两种体制并存 传统的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尚未建立。 双重体制摩擦,漏洞增多、效益低下、结构恶化、腐败增多。 实践呼唤理论的突破。 打破长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观点。 1990年 12月,邓小平又一 次强调 共同富裕 的问题,指出: “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 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 心课题。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 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 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 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 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他说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视频:邓小平南巡纪实 5.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的统一。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第一,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第三, 邓小平从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共同富裕是目的,发展生产力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物质基础和手段。 第四,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在概括和界定 “ 社会主义本质 ”时,一连用了 “ 解放 ” 、 “ 发展 ” 、 “ 消灭 ” 、“ 消除 ” 、 “ 最终达到 ” 这些词汇,它表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社会主义本质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既定性、客观性来看 ,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现行的各项基本的方针政策,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它证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渐进性来看 ,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现在仅是初步的,很不充分的 ,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 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来看 ,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凡是有利于体现本质的各种政策和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所允许和需要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战略任务,作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的重大判断。 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 二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 .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保 护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群众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向自然界开战。 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 .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 1992年他提出了 “ 发展才是硬道理 ” 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强调的发展是硬道理 ,硬就硬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硬就硬在发展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结果,硬就硬在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硬就硬在发展是消灭贫穷 , 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 逐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根 本点。 1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由生产力的最终决定力量规定的 2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新人教版政治选修1社会主义的本质1
相关推荐
3、为_把抛物线 y3x 2向左平移 6个单位后,得到的抛物线的表达式为_ _4将抛物线 y (x1)x 2向右平移 2个单位后,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_ _ _135写出一个顶点是(5,0) ,形状、开口方向与抛物线 y2x 2都相同的二次函数解析_ _四、学习小结:学生自主完成。 五、达标检测:1抛物线 23)(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它可以看做是抛物线2向 平移 个 单位得到的。 当
• 答案: 上述事例运用了思维发散中的检核表法 , (1)(2)(3)(4)分别属于检核表法九个方面中的转化 、 引入 、 改变和放大这四种情况的思维发散。 检核表法主要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 , 从看似 “ 毫无问题 ” 的事例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 , 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 【 解题技巧 】 应根据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判断某种思维方式是否属于发散思维。 掌握发散思维 ,
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常被用来解释海陆的形成:两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巨大山脉;大洋、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深海沟、岛弧链和海岸山脉;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构造学说也曾普遍被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 • 4. 正确理解地震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 5. 图解滑坡、泥石流形成 • 6. 泥石流和滑坡的分布: 地质灾害 分布界线 分布地区 泥石流
能导致钉螺 北移,引发血吸虫病蔓延。 血吸虫 钉螺 输水沿线的水质保护是东线工程的一个突出问题 .如果东线的水体污染没有处理好将有可能把污染顺河带走,对供水区产生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受的严重影响 南水北调每年几百亿立方的水经水库北调,长江由此带来的泥沙必然大量减少,由此将危及中国经济重心长三角地区。 下泄流量的减少必然会引起长江口咸水倒灌,导致长三角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质的恶化
2、相反解析:选 A因为 b0 时,两变量正相关,此时 r0; b0 时,两变量负相关,此时 r0,所以选 列平面图形中,与空间中的平行六面体作为类比对象较为合适的是()A三角形 B梯形C平行四边形 D矩形解析:选 C只有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六面体较为接近4已知数列 1, a ,则数列的第 k 项是()A B C D 解析:选 D利用归纳推理可知,第 k 项中第一个数为 ,且第 k 项中有 k 项
• 答案: D • 1.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实质各是什么。 • 提示: 表现 经济方面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其中美、德、日三国呈跳跃式发展 (2)19世纪末,美、德工业生产总值排名已超过英、法,从而出现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表现 政治方面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英、法、美是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