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3单元第14课苏轼词二首内容摘要:

规劝统治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抒发个人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等情感。 考查方向: 1 .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 .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 .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设问方式: 1 .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 . 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4 .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 1 .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 ( 寄寓 / 表达 ) 什么感情。 2 . 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 总分总式 ) 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 “ 描写了 „„ 抒发了 „„”。 [ 名句 鉴赏 ] 1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鉴赏】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 “ 莫听 ” 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 何妨 ” 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 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 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2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鉴赏】 “ 料峭春风 ” 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 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像特意迎接他似的。 “ 相迎 ” 二字见性情。 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 素材 应用 ] 1 . 课内素材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 “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 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后受迫害时,不苟 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 临别辞母时说: “ 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 范母说: “ 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 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滂。 苏母说: “ 你能做范滂,难道我 就不能做范母吗。 ” 苏轼曾用 “ 坦荡之怀 ” 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 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 “ 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 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 “ 摇手举足,辄有法制 ” 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 “ 少年壮志 ”“ 理想 ”“ 坚持 ”“ 志向 ”“ 修养 ”“ 操行 ” 等相关的话题写作中。 2 . 热点素材 《习近平用典》亮相儒家名言最常 提名人名句看苏轼 近日公开发行的《习近平用典》一书亮相两会驻地,李东东、艾克拜尔 米吉提等委员在小组讨论会结束后集体研读该书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用典》一书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其中引用《论语》 11 次,《礼记》 6 次,《孟子》 4 次,《荀子》 3 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 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 7 次。 据了解,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 “ 天下之患,最不 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 如今《习近平用典》的亮相,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鞠天相表示,编辑出版这部《习近平用典》,旨在对总书记用典进行追根溯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媒评文摘】 1.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而这样的滑坡和动摇,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 习近平还曾以 “ 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 ”“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 ”“ 苟非吾 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等,提出过同样峻切的警示。 —— 楚天金报 2 . 苏轼反对宋代王安石激进改革的新法,苏轼主张合理的改革,因此曾两次被流放。 他在待人处事上以平易近人而闻名。 中国媒体称,习主席之所以推进阶段性改革以及到包子店就餐等继续保持亲民路线,也是受到苏轼的影响。 —— 中国日报 [ 佳作 领悟 ]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 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浪漫呢。 他的才情风骨呢。 他的失意豁达呢。 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 “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后来 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 “ 汝州团练副使 ”。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 “ 武官 ” ,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落难中的苏东坡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 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 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 “ 而今安在哉 ”。 于是, “ 苏子愀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