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单元第11课咏物诗四首内容摘要:

否定它们,而是抑中有赞,为写牡丹 “ 真国色 ” 的独特魅力起侧面烘托作用。 小 松 [ 常识 速览 ] [ 识作者 ] 九华山人 —— 杜荀鹤 杜荀鹤 (846 - 907)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池州石埭 ( 今安徽 ) 人。 昭宗大顺二年 (891) 进士。 生长于农村 , 遭逢乱离 ,善用近体诗反映民间疾苦 , 抨击社会黑暗。 诗歌语言通俗 、风格清新 , 后人称 “ 杜荀鹤体 ”。 [ 探背景 ]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 , 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 , 但由于 “ 帝里无相识 ” ,以致屡试不第 , 报国无门。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 , 于是写下了这首《小松》 , 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 文 本 精析 ] 1 .首句中的 “ 刺 ” 表现了小松怎样的品格。 【答案】 一个 “ 刺 ” 字 , 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周边柔弱的杂草们怎么能和它相比呢。 它的自强不息 、 不畏困苦 、 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杂草们根本无法企及的。 2 . 后两句诗有何言外之意。 试探究。 【答案】 时人对小松忽略了 , 等到它高耸入云后才来称赞。 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 只有世上有识才之人 , 对小松这样将来能 “ 凌云 ” 之木多加爱护 、 培育 , 这样才有意义。 “ 凌云木 ” , 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 后一 “ 凌云 ”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 故诗人感叹: “ 时人 ” 目光短浅 , 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 , 有多少小松由于 “ 时人 ” 的 “ 不识 ” , 被忽视掉啊。 [ 名句 鉴赏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鉴赏】 小松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特异的品格 ,长着一个 “ 刺头 ”。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它慢慢地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 “ 蓬蒿 ” 要高出了一筹。 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幼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 [ 素材 应用 ] 1 . 课内素材 被贬潮州 的韩愈 韩愈 52 岁被贬到潮州任刺史时,身体病弱,女儿也在途中死去,他心力交瘁。 但他到潮州后,兴办学校,普及教育,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 韩愈以儒学大师的风范和无私的努力,赢得了潮州人民的千古崇敬。 被贬潮州,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的,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 千年回眸,这位文化巨人在潮州留下的印痕依旧清晰深刻: “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 像韩江、韩山,祭鳄台,韩祠橡木、鳄渡秋风、昌黎旧治、昌黎小学等,无不言说着潮州人从古到今对韩愈的敬仰。 更有宋时就建在韩江东岸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是我国现存历史最 久远、保存最完整的韩愈祠。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 “ 以民为本 ”“ 积极用世 ”“ 实干精神 ”“ 如何面对失意 ”“ 沉沦与奋起 ”“ 流芳千古 ”“ 苦难磨炼坚韧 ”“ 骨气 ”“ 幸与不幸 ” 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2 . 热点素材 粤北古城连州斥千万元修建 “ 刘禹锡纪念馆 ” 中新社连州 11 月 20 日电 粤北古城连州投资千万元人民币、历时近 3 年修建的 “ 刘禹锡纪念馆 ” 20 日正式落成启用。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历尽千山万水,从繁华的京城来到时为 “ 荒蛮之地 ” 的岭南连州 ,在连州任刺史近 5 年。 期间他励精图治、重教兴学,开启一代文风,并留下诸多诗词佳作,对连州乃至整个岭南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修建的 “ 刘禹锡纪念馆 ” 很好地将刘禹锡与连州历史融合在一起,具有文化教育与历史传承意义。 连州市相关官员表示, “ 刘禹锡纪念馆 ” 将成为展示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且对于连州乃至全国日后研究刘禹锡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媒评文摘】 一间只能存放一桌一椅一床的陋室,催生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百折不挠、以陋为美的文人风骨,成为唐代以来 文人雅士修炼校正自己品行操守的一面镜子。 可惜得很,在纷繁变幻的社会面前,陋室竟然耐不住寂寞,被奢华包装,披上锦衣。 从河南荥阳,到安徽和县,此前都在争相开发 “ 刘禹锡纪念馆 ” ,又在民众的争议声中偃旗息鼓。 如今,连州终于结出 “ 正果 ” ,让刘禹锡穿越千年,告别陋室, “ 住 ” 进千万豪宅。 对此,人们不知该欣慰,还是无语。 刘禹锡若有在天之灵,看到自己的陋室被改造成 “ 四不像 ” ,会不会欣然笑纳, “ 变节 ” 入住。 —— 荆楚网 [ 佳作 领悟 ] 读韩愈 ( 节选 ) 梁 衡 韩愈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 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 „„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文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韩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