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内容摘要:
三、多过程问题分析 课堂讲义 1.当题目给出的物理过程较复杂,由多个过程组成时,要明确整个过程由几个子过程组成, 将过程合理分段 , 找到相邻过程的联系点 并逐一分析每个过程. 联系点: 前一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 ,另外还有 位移关系 等. 2.注意:由于 不同过程中力发生了变化 ,所以 加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对每一过程都要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分别求加速度. 课堂讲义 【 例 3】 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于 2020年 1月 13日亮相全国短道速滑联赛总决赛.她领衔的中国女队在混合 3 000米接力比赛中表现抢眼.如图 4- 6- 3所示,ACD是一滑雪场示意图,其中 AC是长 L= m、倾角 θ= 37176。 的斜坡, CD段是与斜坡平滑连接的水平面.人从 A点由静止下滑,经过 C点时速度大小不变,又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人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μ= ,不计空气阻力. (取 g= 10 m/s2, sin 37176。 = ,cos 37176。 = )求: (1)人从斜坡顶端 A滑至底端 C所用的时间; (2)人在离 C点多远处停下。 图 4- 6- 3 mg FN Ff 沿斜坡方向 mgsin θ- Ff= ma Ff= μFN 垂直于斜坡方向 FN- mgcos θ= 0 由 匀变速运动规律 得 L = 12 at 2 联立以上各式得 a= gsin θ- μgcos θ= 4 m/s2 t= 2 s 课堂讲义 【 例 3】 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于 2020年 1月 13日亮相全国短道速滑联赛总决赛.她领衔的中国女队在混合 3 000米接力比赛中表现抢眼.如图 4- 6- 3所示,ACD是一滑雪场示意图,其中 AC是长 L= m、倾角 θ= 37176。 的斜坡, CD段是与斜坡平滑连接的水平面.人从 A点由静止下滑,经过 C点时速度大小不变,又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人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μ= ,不计空气阻力. (取 g= 10 m/s2, sin 37176。 = ,cos 37176。 = )求: (1)人从斜坡顶端 A滑至底端 C所用的时间; (2)人在离 C点多远处停下。 图 4- 6- 3 mg FN Ff μmg= m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联系 v 下滑过程: v2= 2aL 水平面上: 0- v2=- 2a′x x= m 课堂讲义 针对训练 质量为 m= 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相关推荐
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1 .避雷针利用了尖端放电原理 . 2 .避雷原理 ( 1 ) 带电云层靠近高大建筑物时 ,由于 受云层产生的电场的作用 ,与带电云层所带电荷电性相同的电荷被排斥而流入大地 ,建筑物上留下了与带电云层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的电荷 .当电荷累积到足够多时 ,会发生强烈的放电 ,即雷击现象 . ( 2 )
表面要很光滑,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为了美观 B.为了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面积 C.为了避免尖端放电 D.为了减小和外界的摩擦 解析: 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突出的位置,电荷比较密集,易产生放电现象,故应尽量使其表面光滑.故选 C. 答案: C 静电的防止和应用 静电的利用有很多种,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复印等,它们都是设法使工作物质带上电荷
2、象出几何图形,再表示出来。 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便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观察素材入手,像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把实际的问 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学习重点: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隐含在图形中的两个数量 d 和 r 前预习
平衡力 作用对象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依赖关系 相互依存,不可单独存在,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无依赖关系,撤除一个,另一个依然可存在 叠加性 两力作用效果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 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且合力为零 不 同 点 力的性质 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可以是同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种性质的力 相同点 大小、方向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正交分解法。 ① 矢量合成法 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 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 反之,若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也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物体所受的合力。 ② 正交分解法 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的合外力。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受力分解,且将加速度所在的方向选为 x 轴或
与受力的关系 实验次数 加速度 a /(m s- 2) 小车受力 F /N 1 2 3 4 5 6. 保持托盘中所放重物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并测出小车与所放砝码的总质量 M ,接通电源,放开小车,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 7 .继续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步骤 6 ,多做几次实验,在每次得到的纸带上标上号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