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章相互作用ppt复习课件内容摘要: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按一定的顺序去分析力 根据各种力产生的条件、力的方向,按照 先重力 ,再接触力 (弹力、摩擦力 ), 后其他力 的顺序分析. 2.明确研究对象,分清物体与“外界” 就是要把进行受力分析的物体从周围物体中 隔离 出来,分清物体与“外界”.受力分析时,只考虑 外界对物体 的作用力,而不考虑物体对外界其他物体的作用力;同时也不要错误地认为: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章末整合 分类突破 网络构建 分类突破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二 、 物体的受力分析 3.抓住力的本质,不盲目“添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 不能离开物体 单独存在,所以物体所受的 每个力都 应该 有 相应的 施力物体 ,找不出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是凭感觉分析的.有些人常常会错误地把物体的惯性表现认为是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的受力. 章末整合 分类突破 网络构建 分类突破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例 3 如图 所示,一木块在垂直于倾斜天花板平面方向的推力 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木块一定受到 4个力的作用 B.木块可能受到 2个力的作用 C.逐渐增大推力 F,木块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D.木块受天花板的滑动摩擦力随推力 F的增大而增大 章末整合 分类突破 对木块 G F 有向下的运动趋势 f 由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可知 一定有挤压 FN 根据平衡条件得: F= FN+ Gcosα, f= Gsin α 定值 定值不变 AC 网络构建 分类突破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针对训练 如图 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与斜面体 P连接, P与斜放上的固定挡板 MN接触且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体 P此刻所受到的外力个数可能为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章末整合 分类突破 G F弹 G F弹 > G 有 向上 的趋势 f 有 f一定有 挤压 FN AC 网络构建 分类突破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三 、 力的合成法。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章相互作用ppt复习课件
相关推荐
重难突破 ] 1 . 力的分解的一 般思路为 (1) 对力进行分解时,按力的作用效果准确确定出两分力的方向是关键。 (2) 作出平行四边形后分力大小的计算常用到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有关的几何知识。 2 . 常见的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的实例 实例 分析 地面上物体受斜向上的拉力 F ,拉力 F 一方面使物体沿水平地面前进,另一方面向上提物体,因此拉力 F可分解为水平向前的力 F1和竖直向上的力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作出 受力和运动示意图 . (3)求合力 F或加速度 a. (4)根据 F= ma列方程求解. 课堂讲义 2.解题方法 (1)矢量合成法 :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加速度的方向即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2)正交分解法 :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的合外力. ① 建立坐标系时
与受力的关系 实验次数 加速度 a /(m s- 2) 小车受力 F /N 1 2 3 4 5 6. 保持托盘中所放重物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并测出小车与所放砝码的总质量 M ,接通电源,放开小车,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 7 .继续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步骤 6 ,多做几次实验,在每次得到的纸带上标上号码。 8
(3)当 F2< Fsin θ时,无解 (如图丙 ) . (4)当 F2> F时,有唯一解 (如图丁 ) 两个解 一个解 无解 一个解 课堂讲义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例 2 按下列两种情况把一个竖直向下的 180 N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1)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并等于 240 N,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另一个分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边形定则作出力的示意图,然后由几何知识求解对角线的大小、方向,即为合力。 以下为计算法求合力的两种常见情况: ① 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的合成,如图甲所示:由几何知识,合力大小 F = F21+ F22,方向 t an θ =F2F1。 ② 夹角为 θ ,大小相 等的两个力的合成,如图乙所示:由几何知识,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其对角线相互垂直且平分,则合力大小 F = 2 F1c osθ2,方向与
摩擦力 B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 .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也可能存在摩擦力作用 D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作用,运动的物体不会受静摩擦力作用 [ 解析 ] 相互接触且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是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产生摩擦力, A 错误。 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而不是运动, B 错误。 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也可能存在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