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内容摘要:
他是一个既热情又严格的老师 , 是一个有抱负的活生生的形象。 所以课文中的孔子 , 较之那个挂着 “ 大成至圣文宣王 ” 招牌的孔圣人 ,更为动人。 3. 如何理解曾皙的一段话所表达的思想。 【 参考思路 】 “ 莫春 ” 至 “ 咏而归 ” 一段文字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 ,是孔子 “ 为国以礼 ” 的最终目标 , 因此孔子说 “ 吾与点也 ” ;一种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 、 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 , 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 , 因此孔子说 “ 吾与点也 ” ;一种认为子路等三人谈出积极从政的思想后 , 曾皙却说出与从政不相干的答话 , 很使孔子失望。 这三种解释 , 历来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 在舞雩台上吹风 ,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 , 陶冶性情 , 从而培养起高尚的情操 、高洁的志趣。 这也是孔子追求的礼乐社会的图景。 二 、 疑难辨析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 “ 志 ” , 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 参考思路 】 子路 ——治理 “ 千乘之国 ” , “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 冉有 ——治理 “ 方六七十 , 如五六十 ” 的小国 , “ 可使足民 ” , 不过 “ 如其礼乐 , 以俟君子 ”。 公西华 ——在 “ 宗庙之事 , 如会同 ” 时 , “ 愿为小相 ”。 曾皙 ——“ 莫春者 , 春服既成 ——咏而归 ”。 2. 孔子为什么要 “ 与点 ” 呢。 【 参考思路 】 曾点的 “ 志 ” 从字面上看 , 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 , 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 , 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 , 所以 “ 与点 ” 是令人费解的。 当然 , 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 , 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 , 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 莫春 ” , 阴历三月 , 即阳历四月 , 从气候上看 , 北方 (鲁国 , 现山东境内 )的天气还是比较冷 , 怎么能沐浴呢。 即便能沐浴 , 到“ 舞雩 ” 台上吹风 、 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 “ 舞雩 ”。 鲁国的祈雨台。 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 《 论衡 》 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 , 即舞雩的仪式。 《 礼记 》 中有解释: “ 舞雩 , 祭水旱也。 ”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 , 曾点讲的就是 , 在春天水旱时 , 率领人们行祈雨礼 , 以求得丰年 , 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 “ 礼治 ” ,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 “ 率尔 ” 答出 “ 可使有勇 ” , 孔子 “ 哂之 ” 理由就是 “ 为国以礼 , 其言不让 ” ;针对冉有 “ 如其礼乐 , 以俟君子 ” 的回答 , 孔子当时不语 , 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 , 反问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 ,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既然是治理国家 , 礼乐教化之事 , 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 ,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 宗庙会同 , 非诸侯而何。 ”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 , 你却只是 “ 愿为小相 ” , “ 赤也为之小 , 孰能为之大。 ”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 , 可以大用。 看来 ,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 , 结合 “ 国情 ” , 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 , 又灵活地将老师的 “ 礼治 ” 思想体现出来。20xx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