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1内容摘要:
一、创造出 雄奇阔大的意境。 在他的词中出现的往往是广阔雄奇的画面,奔腾跳跃的形象。 二、风格的多样化。 风格 沉雄豪迈 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三、高度的语言艺术。 以文为词 ,熔铸经史诸子,骈散并用,口语、谚语皆用。 ①善于熔铸诗辞歌赋经史百家的语言入词,嵌入词内如同己出。 ②善于用口语入词。 辛词和苏词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 境界阔大、感情豪爽 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 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而辛词则给人以 慷慨悲歌、激情飞扬 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其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 作于淳熙元年( 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写作背景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断鸿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 空寂苍凉。 比喻 ,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 ,满怀 愁恨。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身世而 悲苦 和孤寂 的心情。 江天 山景 思考 落日 比喻南宋国势 衰颓 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 愁苦悲凉 心情。 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断鸿哀鸣 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增添江南游子的愁怨 江天 无边无际 空寂苍凉 山景 满怀愁恨 落日 愁苦悲凉 思考 看、拍、会、登 “ 吴钩 ” 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 栏杆拍遍 ” 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 无人会、登临意 ” 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1
相关推荐
想象,再现情景画面,分组讨论分析。 探究: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触发乡情 代指书信、音信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杜甫 再现画面 :秋日的高空中 ,一只失群的大雁凄厉地惨叫着从头顶飞过。 这叫声惊动了女词人 ,她抬头凝望 ,发现这只大雁正是曾经为自己传递过书信的那一只。 思想感情 :雁南飞已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 反衬 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相思 (思念丈夫) 南渡前 寂寞无聊之感 17:35 愁。 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愁的呢。 17:35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时间 景物 行动 17:35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板书要求 : 关键字 展示 , 条理清晰 ,其余 详细部分必要时再进行口头解读。 板书内容 :分别展示古事内容和作者意图。 刘裕北伐壮举 刘义隆北伐惨败 拓跋焘修建行宫 廉颇 廉颇思为国用 孙权大败曹军 孙仲谋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赞美惋惜) 刘 裕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赞美讽刺) 刘义隆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警告当局) 拓跋焘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担忧国运)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和愤恨。 • 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山在 “ 献愁供恨 ”。 •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 是江淮前线, 效力无由 ;再远即 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 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 ,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写作背景 • 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苏轼因“ 乌台诗案 ” 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苏轼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 “ 两赋一词 ” ,借此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同时,也显示了他豁达的人生观。 写景(陈迹) 怀古(人事) 抒情(感悟) 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