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内容摘要:

的感情 ) ,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 “ 我闻琵琶已叹息。 ”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2 .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 是领会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 请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 , 理解诗句中 “ 同 ” 的意义 , 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 我的观点: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 , 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 ① 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 , 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 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 , 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 ③ 两人 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备感凄凉寂寞; ④ 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 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由此可体会得到作者贬谪江州、牢骚困顿、郁郁寡欢的心情, 也反映出诗人对被损害、被侮辱女性的同情。 正所谓 “ 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 ”。 3 . 思维争鸣。 宋人洪迈认 为白居易夜遇琵琶女未必可信 , 诗人是通过虚构的情节 , 抒发 “ 天涯沦落之恨 ”。 对此 , 你有什么看法。 我的观点: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洪迈的观点我们是不认可的。 从诗前的小序来看 , 白居易夜遇 琵琶女一事当属事实。 因为小序的作用就是介绍写作的缘起和背景,小序所陈述的内容应是真实可信的。 也正是因为夜遇琵琶女,诗人才有了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的感慨,才有了这首千古经典之作。 观点二:洪迈的观点我们是认可的。 虚构的情节从客观意义上来说,抒发了 “ 长安倡女 ” 的 “ 天涯沦落之恨 ”。 诗歌中,琵琶女的形象被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诗人把来自封建社会 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往的诗歌中是罕见的。 一、内容梳理 二、把握主旨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 , 月夜送客江边 , 巧遇琵琶女一事。 作品细致地描绘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 ,交代了她坎坷不幸的身世 , 表现了她的凄凉愁苦之情 ,寄寓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 , 发出了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 的感慨 , 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三、艺术特色 1 . 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作者在第三段叙说琵琶女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时 , 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昔日的年轻貌美 , 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袴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 市 , 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 , 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江水做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2 . 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 烘托人物心理。 篇首的 “ 浔阳江头夜送客 , 枫叶荻花秋瑟瑟 ” , 叙述了江头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 , 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 , 令人顿感秋凉袭身 , 曲折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 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唯见江心秋月白 ”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已被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 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 “ 绕船月明江水寒 ”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 黄芦苦竹绕宅生 ”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3 . 双线结构 , 曲尽其妙。 作者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是叙事线索 , 即琵琶女的身世展开线;一是抒情线索 , 即作者的心理感受线。 歌女的身世线是明线 , 反映了民 间的变化,为实,从具体形象反映主题;诗人的感受线为暗线,反映了朝政的动乱,是虚,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 叙事,就是歌女 “ 凄凉话身世 ” , 由此展开歌女前后半生的对照描写;抒情,就是诗人 “ 听 ”“ 思 ”“ 感 ” ,不仅推动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的主题,升华诗的内容。 双线虚实相映,交汇在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上,不仅使全诗内容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且层次上显出一种变化的流动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元和十年 , 予左迁九江郡 司马。 明年秋, 送客湓(唐)元和十年 , 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第二年秋天 , (我)在湓 浦口 , 闻 舟中 夜 弹 琵 琶 者 , 听 其音 , 铮铮然 有京浦口送客 , 听到船中有人夜晚弹奏琵琶 , 听那乐音 , 铮铮的竟有京城流 都 声。 行的乐曲声调。 元和十年: 公元 815 年。 元和 , 唐宪宗的年号。 予: 我 , 指白居易。 左迁: 贬官 , 降职。 九江郡: 本为隋朝设置 , 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 , 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司马: 州刺史的副职 , 当时实际上已有职无权了。 湓 ( p 233。 n ) 浦口:湓江流入长江的地方。 琵琶: 乐器。 其: 那。 铮铮 (z hē n ɡ ) : 摹琵琶清脆的声音。 然: 词尾助词 , „„ 的样子。 京都声: 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京都 , 唐都城长安。 问 其 人 , 本 长安 倡女 ,询问那人是谁 , 原来是 长安的歌女 , 尝学 琵 琶 于 穆、曹 二善才 , 年 曾经跟姓穆和姓曹的两位著名琵琶师学习弹奏琵琶 , 后来年龄 长 色 衰 , 委身 为 贾人妇。 大了 , 姿色衰退 , 嫁做了商人的妻子。 倡女: 歌女。 尝: 曾经。 学琵琶: 学习弹奏琵琶。 善才: 当时对琵琶师的通称。 色: 美色。 委身:托身。 这里是 “ 嫁 ” 的意思。 贾( ɡ ǔ )人: 商人。 遂 命 酒 , 使于是吩咐摆酒 , 让歌女 快 弹 数 曲。 尽情地弹奏几个曲子。 命酒: 叫(手下人)摆酒。 命 , 命令、叫。 快: 畅快。 曲 罢 悯曲子弹完 , 她流露出忧郁 然 , 自 叙 少小时欢乐事 , 今 漂 沦 的样子 , 自己诉说年轻时欢乐的往事 , 如今漂 泊沦落 ,(形容) 憔 悴 , 转徙于江湖间。 憔悴 , 辗转迁徙于各地。  罢: 完 , 毕。 悯( mǐ n ): 忧郁。 然: 词尾助词 , „„ 的样子。 憔悴( qi225。 o cu236。 ): 形容人瘦弱 , 面色不好看。 江湖: 泛指四方各地。 予 出 官 二年 ,我京官外调已经两年 , 恬 然自安 , 感 斯 人 言 , 是夕始 觉心情平静 , 安于现状 , 却被这位歌女的话语打动了 , 今晚才感觉 有 迁谪意。 到被贬的失意之情。 二年: 此句指白居易离开京城被调任江州司马已经两年。 恬( ti225。 n )然: 淡泊宁静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