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内容摘要:
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本文采用了全知视角,运用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了主人公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存活的庆幸,临敌的绝望,赴死的决绝,和平后的祈祷。 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幸存 ”的可贵。 C.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 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D.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 “幸存者 ”。 E.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8.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 4 分) 9.文章到第 ⑦ 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3 题。 韩雄 字 . 木兰,河南东垣人也。 雄少敢勇,膂力绝人,工骑射,有将率材略。 及魏孝武西迁,雄便慷慨有立功之志。 大统初,遂与其属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间,众至千人。 与河南行台杨琚共为掎角。 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 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 东魏洛州刺史韩贤以状闻,邺乃遣其军司慕容绍宗率兵与贤合势讨雄。 战数十合,雄兵略尽,兄及妻子皆为贤所获。 将戮 , 乃遣人告雄曰: “ 若雄至,皆免之。 ” 雄与其所亲谋曰: “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于是,遂诣贤军,即随贤还洛。 乃潜引贤党,谋欲袭之。 事泄,遁免。 时 太祖 . . 在弘农,雄至上谒。 太祖嘉之,封武阳县侯,邑八百户。 遣雄还乡里,更图进取。 雄乃招集义众,进逼洛州。 东魏洛州刺史元湛委州奔河阳,其长史孟彦举城款附。 俄而领军独孤信大军继至,雄遂从信入洛阳。 时东魏将侯景等围蓼坞,雄击走之。 又从太祖战于河桥。 军还,仍镇洛西。 东魏东雍州刺史郭叔略与雄接境,颇为边患。 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 遣都督韩仕于略城东,服 东魏人衣服,诈若自河阳叛投关西者。 略出驰之,雄自后射之,再发咸中,遂斩略首。 除河南尹,进爵为 公 .。 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 孝闵帝践阼,进爵新义郡公,增邑通前三千八百户,赐姓宇文氏。 世宗二年,除使持节、都督、中徐虞洛四州诸军事、中州刺史。 雄久在边,具知敌人虚实。 每率众深入,不避艰难。 前后经四十五战,虽时有胜负,而雄志气益壮。 东魏深惮之。 天和三年,卒于镇。 赠大将军。 谥 . 曰威。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奋不顾身以立功 /名者本望上申忠义 /下荣亲戚 /今若忍而不赴 /人谓我何 /既免之后 /更思其计 /未为晚也 B. 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 /本望上申忠义 /下荣亲戚 /今若忍而不赴 /人谓我何 /既免之 /后更思其计 /未为晚也 C. 奋不顾身以立功 /名者本望上申忠义 /下荣亲戚 /今若忍而不赴 /人谓我何 /既免之 /后更思其计 /未为晚也 D. 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 /本望上申忠义 /下荣亲戚 /今若忍而不赴 /人谓我何 /既免之后 /更思其计 /未为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3 分) ( ) A.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字,以示谦虚与礼貌。 B.太祖:庙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公:古代爵位。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谥: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3 分) ( ) A.韩雄有立功的志向。 他在孝武西迁的时候率领属下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之内就达一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形成犄角之势。 B.韩雄为人有担当。 在他与韩贤交战时,兄长 和妻子、儿女都被韩贤捕获,即将被杀掉,韩雄主动前往敌军中营救亲人。 C.韩雄在军事上很有才干。 他派都督韩仕穿上东魏人的服装,假称从河阳叛变,使得郭叔略骑马出城,乘机杀死了郭叔略。 D.韩雄深受太祖赏识。 韩雄拜谒太祖后被封为武阳县侯,并被派遣返回故乡图谋大举 动,后又随从太祖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 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 ( 5 分) ( 2)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 (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后面 14~ 15 题 野泊对月有感 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 ② 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 ③ 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 不恰当 . . . 的两项是 (5 分 ) ( ) ( )。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上句切合题目 “野泊对月 ”, 下句点明了 “野泊 ”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最近杜味 ”。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仰望天空斗柄横斜;下句写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尾联主要描写了诗人 “欲问 ”的内容和“眼中 ”看到的场景,二者共同表达了诗人 “野泊 ”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 6 分) (三)名句默写( 5 分)。 ( 5 分) ( 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 ” 一句描写了桃花源土地肥沃、河水清澈、植被茂密的情形。 ( 2)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 ” 两句表现了秦搜刮钱财斤斤计较,但使用起来却视如敝履的情形。 ( 3)《离骚》中,由于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屈原感到烦闷忧郁,孤独失意,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一句是“ , ”。 第 Ⅱ 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 全都正确 . . . . 的一组是( 3 分) ( ) ① 入夏以来赣州城就变得 五风十雨 . . . . ,这种潮湿的天气环境下,人的身体变得异常敏感,如果不加以保护,一不。江西省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
相关推荐
4、入平方关系求得 用之前四道题,共同总结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例 2、已知,5,求 的值 27018归纳总结。 学生对解二元二次方程组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对第二种方法中用到的 、s三者i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强调本节内容难点。 对例题适当归纳,从直观认识提升到理论的水平。 课堂小结1、主要的知识点2、数学思想和方法3、你的困惑和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内容
速直线运动 【 例 3】( 2020 年西安) 2020年 4月 8日起全国铁路第 5次大面积提速, “ 西宁一北京西 ”新运行时刻表如图表所示,根据图中数据我们可知提速后西宁至北京西列车的平均速度约________km/h。 【解析】根据图表中数据可知, 14: 23从西宁出发,第二天 15: 06到北京西,总路程为 2092km,总用时 t= 24h+ 15h06min- 14h23min=
3、究。 【问题 2】任意角在坐标系中是如何放置的。 (学生回答)将角的顶点放在原点,始边与 x 轴正半轴重合。 角的终边可能会落在某一象限内,也可能在坐标轴上。 出示 们在角的终边上任取除顶点以外的一点 P,则 P 有一确定的坐标, (x,y) ,P 点到原点的距离也是确定的,|= 0。 在有意义的前提下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三组比值: , ,2|x 相似三角形可以得到这些比值和取的点的位置无关
) 2 . D . ( 可把 c , d 句作为突破口。 c 句前有“伸出发光的手臂”,故后句不应为“染上”。 d 句为和“躲藏”“无影无踪”照应,用“积存”好。 ) 3 . C ( C 组“文字”意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余各组“文字”意均为文章 ) 4 . A ( A 组“三峡”是实指,余者为虚指,用的是比喻义 ) ( 二 ) ( B ) 处加句 a , ( D ) 处加句 b
什么选周口店作为文化广场之一吗。 ( ) A.周口店地处郊区,环境优美 B.周口店有北京人遗址,能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 C.北京市区太拥挤,为了缓解市内交通和住宿压力 D.为了展现北京古老的民俗风情 近来,四川中江县城内流传着一个名叫苏承良的壮汉在深山凿穴为家独居 30 的神奇传说。 甚至有人称,他行事匪夷所思,不仅一人用锤斧在峭壁上挖出上百平方米宽的石屋,里面还摆满试管、烧杯一类古怪物件。
都有“唐人街”,主要原因是唐朝是当时世界上 A. 老百姓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B. 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C. 军队最强大 的国家 D. 人口最多的国家 39.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唐末农民战争 D. 宦官专 权 40. 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其基本设想是 A. 强干弱枝 B. 解除大将兵权 C. 文臣做地方官 D. 统一中原 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