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20xx-20xx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苏科版内容摘要:

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 “ 余音为止 ” ,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C.大钟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考点】 声音的产生. 【分 析】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解答】 解: A、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障碍物反射的现象;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 “ 余音不止 ” ,不是回声现象;故 A错误; B、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不能立即停止振动(如同敲击音叉实验一样);激起的空气的振动是声波传播时导致的现象;故 B错误; C、虽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在振动;故出现 “ 余音不止 ” 现象;故 C正确; D、人的听觉不会发生 “ 延长 ” 现象;故 D错误; 故选 C. 7.下列温 度中,约在 24℃ 左右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 B.今天考场内的最高气温 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D.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考点】 温度. 【分析】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 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 37℃ 左右,变化幅度很小.不符合题意; B、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 24℃ 左右,考场内气温感觉舒适,在 24℃ 左右.符合题意; 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在 4℃ 左右.不符合题意; D、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 100℃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8.某护士随手取了一支体温计,此体温计曾给一个体温为 39℃ 的发烧病人测量过.该护士对体温计作了消毒处理,但忘记了甩几下,直接用来给另一个人测体温,结果示数为 39℃ ,该人的体温( ) A.就是 39℃ B.可能高于 39℃ C.一定低于 39℃ D.可能低于 39℃ 【考点】 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 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 解答】 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没有甩的体温计原来的读数是 39℃ ,直接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若病人的体温高于 39℃ , 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不高于 39℃ ,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 依然显示的是 39℃ ,现在体温计示数为 39℃ ,则病人的体温可能是 39℃ 或低于 39℃ ,故 D正确; 故选 D. 9.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在冒 “ 白气 ” ,这是( ) A.冰棒熔化后产生的小水滴 B.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C.冰棒周 围的空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 D.冰棒熔化后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解答】 解: “ 白气 ” 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看不到的,它是液态的小水滴;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在冒 “ 白气 ” ,是因为冰棒的温度低于气温,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 故选 B. 10.室内温度为 20℃ ,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分析】 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解答】 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 B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故选 B. 11.下 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 ) A.用电吹风机吹干头发 B.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C.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考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 掌握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液体的表面积.要减慢蒸发,需降低液体的温度、减慢液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 【解答】 解: A、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加快了头发表面的空气流动,提高了温度,加快蒸发,所以 A不符合题意. B、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增大了空气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蒸发,所以 B不符合题意. C、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防止了水分的蒸发,减慢蒸发,符合题意.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液体的蒸发面积,加快蒸发,所以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2.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乙 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 (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 3)分析液化时,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温度情况. 【解答】 解:( 1)将温度低的冰水注入烧杯,烧杯的温度就会变得很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烧杯壁,会在其 外表面液化为小水滴; ( 2)将温度高的热水注入烧杯中,热水会汽化为水蒸气,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遇到烧杯壁,在其内表面上液化为小水滴; 可见,甲是外壁出现小水珠,乙杯是内壁出现小水珠; 故 ABC错误; D正确; 故选 D. 二、填空(每空 2分共 36分) 13.学业水平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振动 产生的,通过 空气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 闻其声而知其人 ” 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 【分析】 (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