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一位数内容摘要:
整十数的,然后把答案算出来,同桌之间交换进行。 (全班学生同桌互动,分别举例、计算,老师深入小组参与互动。 ) 【学习例 2】 师:同学们,请看 —— 猴子也来到我们中间啦。 看了这副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生 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 生 2:一只猴子采了 14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 14 只。 生 3: 14只桃子都是 10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 4只放在另一个筐里。 师:那么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 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 1: 14+ 14。 生 2: 142。 生 3: 214。 师:那这道题你是怎么算的呢。 同桌间可以商量一下。 (学生交头接耳进行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出结果的的。 生 1:我是用 14+14,得到 28 的。 生 2:我是看图的,右边筐里一共是 8个,左边筐里一共是 20个,合起来是 28个。 生 3:我是用乘法来想的, 10 乘 2等于 20, 4乘 2等于 8, 20加 8等于 28。 生 4: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 14 是 2个 7,乘 2后就是 4个 7,四七二十八。 师:哦,你这种想法真好。 (全班学生为生 4热烈鼓掌) 师(指着屏幕):刚才有位同学说 4乘 2等于 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呀。 生:是图上右边的那两个筐里的 8个桃。 师:那么计算左边两个 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 生: 10乘 2等于 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的和左边筐里的桃子都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的桃有多少个。 (师逐步板书如下:) 1 4 2 8„„42=8 2 0„„102=20 2 8„„8 + 20=28 师:象这样一种算法,我们称之为 —— 生齐答:用竖式计算。 师:对,是一种用竖式进行计算大方法,象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试吗。 生齐答:想。 师:好,请大家拿出自备本。 我们一起来用竖式计算 232 , 11 5, 313。 (请三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 3 1 1 3 2 2 7 3 6 7 6 2 0 7 0 9 0 2 6 7 7 9 6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的竖式。 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 1:它们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乘。 师:你观察很仔细。 (师板书课题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一位数
相关推荐
建议,如果大家想着画面来读,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指生交流。 ( 5)就看到了这些画面吗。 来,我们闭上眼睛,用我们的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 (评点:出示课文中的这段话,集中表现了海伦﹒凯勒的 “ 不屈不挠 ” ,语句凝炼概括,如何读出其中的蕴含,需要教师创设情境。 这里教师用优美的音乐渲染,用真切的语言铺垫,营造了适合学生想象与说写的最佳氛围。 )
由。 (1)方案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案丙:
分成 4 份,分别做上记号。 现在,我们 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 1 升,21 升, 41 升 , 43 升各是多少。 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小组活动 ) 各小组汇报结果 (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 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 1 升多还是比 1升少。 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
动特点。 师:请你来读一读。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最喜欢谁的动物方式就多读几遍,然后告诉大家。 出示:⑤“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像闪烁的星星。 ” 3. 交流: 你最喜欢谁的活动方式。 你对哪种动物的活动特点感兴趣。 你想读读哪种动物的活动特点。 海参: 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 说说 你对海参的了解。 特点是什么。 哪些词看出它的慢。 像作者这样列出具体数据
料的回答使萧伯纳( ),并从中( ),并认定小姑娘是他的( )。 第四板块:布置课堂作业 《习字册》字的书写。 《补充习题》一、二、三。 作业 设计 课后作业: 《习字册》词语的书写。 ,了解有关萧伯纳的故事与作品。 教学内容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行对话描写,能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萧伯纳谦逊自律
常与其它 发声基础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 动 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 注: 上下旋律流动练习 1)中速 2/4 1 2 | 3 2 | 1 — || m 2) 中速 2/4 5 4 | 3 2 | 1 — || m C、学生交替练习 根据学生不同音域特点分别进行大、小哼鸣练习。 D、学生探讨: 哼鸣练习的作用 哼鸣练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