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2017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0.3《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课件内容摘要:
1、第 3节 物质的制备 、实验 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 包括所用试剂、仪器 ,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 做到 : 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 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 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 ,得出合理结论 ;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应原理 、 反应物状态 和反应 所需条件 等因素来选择反应装置。 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点突破反应特点 发生装置图 适用 气体 制备原理 注意事项 固体 + 固体气体 2、O 2 2 K C l O 3 2 K C l + 3 O 2 ( 1 ) 试管要干燥 ; ( 2 )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 ( 3 ) 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再固定加热 2 N H 4 C l+ C a ( 2 C a C l 2 + 2 N H 3 + 2 H 2 O 固体 + 液体气体 M n O 2 + 4 HC l( 浓 )M n C l 2 + C l 2 + 2 H 2 O ( 1 ) 烧瓶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 ( 2 ) 反应物均为液体时 , 烧瓶内要加碎瓷片 , 防 止 暴沸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点突破反应特点 发生装 3、置图 适用 气体 制备原理 注意事项 固体 + 液体气体 液体 + 液体气体 H 2 Z n + H 2 Z n S O 4 +H 2 ( 1 ) 使用分液漏斗既可以增强气密性 , 又可以控制生成气体的速率和量 ; ( 2 ) 使用长颈漏斗时 , 要使漏斗下端插入液面以下 ; ( 3 ) A 装置只适用于块状固体与液体的反应 , 如 H 2 、 的制备 O 2 2 N a 2 O 2 + 2 H 2 a O 2 或 2H 2 O 22H 2 O+ O 2 H 2 O+ C a O + C a ( 2 +H 2 ( 浓 ) + S O 2 + H 2 O 3 C u + 8 H N O 3 ( 4、稀 )3 C u ( ) 2 + 2 N O + 4 H 2 O C u + 4 H N O 3 ( 浓 )C u ( N O 3 ) 2 + 2 N O 2 + 2 H 2 O C a C O 3 + 2 H C lC a C l 2 + + H 2 O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除杂试剂选择的依据 :制备气体和杂质气体性质上的差异 ,如溶解性等。 如 :酸性杂质用碱性物质吸收 ;碱性杂质用酸性物质吸收 ;氧化性杂质用还原性物质吸收 ;还原性杂质用氧化性物质吸收 ;易溶于水的物质用水吸收。 (2)除杂原则 : 不损失主体气体 , 不引入新 5、的杂质气体 , 在密闭装置内进行 , 先除易除的气体。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点突破(3)除杂装置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点突破(4)气体净化时应注意的事项 : 用洗气瓶吸收杂质时 ,气流方向是长管进 ,短管出 ;用干燥管吸收杂质时 ,气流方向是大口进 ,小口出 ;用玻璃管或 气流方向可以任意选择。 当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 ,若采用洗气装置 ,通常是除杂在前 ,干燥在后 ;若用加热装置除杂时 ,通常是干燥在前 ,除杂在后。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 6、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干燥的原则。 干燥剂只能吸收气体中含有的水分而不能与气体发生反应。 性气体。 性气体。 原 性的气体。 (注 :O、 但可用浓硫酸干燥 )(2)常用的干燥装置及干燥剂的选用。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点突破液态干燥剂 固体干燥剂 装置 洗气瓶 干燥管或 U 形管 常见干 燥剂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碱石灰 可干燥 的气体 H 2 、 O 2 、 、 、 、 、 N 2 H 2 、 O 2 、 、 、 、 、 HC l N 2 、 H 2 、 O 2 、 、 不可干 燥的 气体 、 H 2 S 、 HB r 、 、 7、HC l 、H 2 S 、 、 、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设计原则 :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 (2)装置基本类型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点突破收集 方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 原理 收集的气体不与水反应或难溶于水 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 大 , 且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 , 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 小 , 且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 , 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收集 装置 适用的 气体 H 2 、 O 2 、 、 、 、 H 2 、 第十单元第 8、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用尾气处理装置有 :体溶解或反应速率不很快 ,不易引起倒吸 )。 c、 如 其中 如 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 ”。 (1)装配仪器时应先上后下 ,先左后右 (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应在加入药品之前 ( )(3)右图所示装置在化学实验中应用广泛 ,被称为 “ 万能瓶 ”。 对该装置的下列用途进行正误判断。 气体由 出时可以作为洗气瓶 ,除去气体中的杂质 ( ) 气体由 出时可用作防倒吸装置 ( ) 气体由 O、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 9、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点突破 气体由 2、 )(4)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集干燥的以下 6种气体 : ;制取装置不适用的是 ;干燥装置不适用的是 ;收集装置不适用的是。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D)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基本思路。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药品选择 反应装置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形成方案(2)原理的选择。 一种气体可能是多种反应的产物 ,但并不都适 10、于该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应满足下列条件 : 反应物容易获得。 反应条件容易实现。 反应容易控制 ,副反应少。 生成的气体易于分离和收集。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仪器安装顺序。 由下到上 (如制氯气的发生装置安装顺序是放铁架台 摆酒精灯 固定铁圈 放置石棉网 固定圆底烧瓶 )。 从左到右 (如制氯气 :发生装置 净化装置 收集装置 尾气吸收装置 )。 先塞后定 (把带导管的橡胶塞在烧瓶固定前塞好 ,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 (2)加入试剂顺序。 先放入固体 ,后滴加液体 (即先固后液 )。 (3)其他操作顺 11、序。 先检验气密性 ,后装入药品 (便于在装置漏气时进行调整或更换仪器 ),最后点燃酒精灯 (所有准备工作完毕后 );在连接导管时 ,应长进短出 ;量气装置的导管应短进长出 ;干燥管应大口进 ,小口出。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固 液 ”不加热制气装置的改进。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点突破(2)启普发生器的拓展创新。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一般除杂在前 ,干燥在后。 若是燃烧管除杂 ,则干燥在前。 (2)吸收剂只能吸收气体中 12、的杂质 ,而不能与被提纯的气体反应 ,但可与杂质气体反应生成欲净化的气体。 (3)除杂反应要迅速、定量 ,不选择可逆反应或条件苛刻的反应。 (4)杂质气体很难去除时 ,可先吸收欲净化的气体 ,再反应放出欲净化的气体。 (5)干燥剂选择时 ,应考虑干燥剂不与被干燥的气体反应。 )原因 :有些气体有毒或有可燃性 ,任其逸散到空气中 ,会污染空气或者引发火灾、爆炸等灾害。 (2)处理方法 :一般根据气体的相关性质 ,使其转换为非气态物质或无毒物质 ,如酸性有毒气体用碱溶液吸收 ,可燃性气体用点燃等措施。 第十单元第 3节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一 考点二 热点题型考点一 经常用到防倒吸装置。 以常规装置为发散源 ,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实验装置 ,如下图所示 ,图中以氨气的吸收为例 ,未注明的液体为水。 nts。(鲁科版)2017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10.3《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