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I)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内容摘要:
1、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三年考点列阵 适用于全国卷 考点年份 成语 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含修辞 )准确、简明、连贯 图文转换仿写 变换 排序 (选句 ) 补写2015 (3分 ) (3分 ) (3分 ) (5分 ) (6分 )2014 (3分 ) (3分 ) (3分 ) (5分 ) (6分 )2013 (3分 ) (3分 ) (3分 ) (6分 ) (5分 )从近三年课标卷语言文字运用的命题情况来看 ,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 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均没有涉及 , 而成语题、病句题、排序 (选句 )题、补写题和图文转换题成了每年的必考点 , 因此 , 今年二轮复习的重点应 2、该在此。 但由于考点具有轮番考查的特点 , 因此 , 在突出重点的同时 , 也要注意其他考点。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 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温馨提示 成语是每年高考语言运用类试题的考查热点 , 题型一般以四选一的客观题为主 ,2013年及以前均采用传统的成语正误辨析形式 , 2014年、 2015年则采用选词辨析形式 , 注重近义成语的辨析应用 , 2016年成语复习应以此为重点。 辨析近义成语可以从语意侧重点、语意对象、感情色彩、意义轻重、语法结构、关键语素等方面去考虑。 在一轮复习中 , 考生答题时往往容易忽略这些方面 , 容易导致失分。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一、近义成语 3、辨析忽视语意侧重点 ( 20 15 郑州市模拟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 很多上班族为工作过忙 , 一旦老人突发疾病而自己 _无法及时施以援手而感到苦恼。 动物之于气象要素的反应 , 大多只能预示临近发生的天气转变 ,对于中长期的预测确实 _。 3D 金属打印机市面已有 , 但其成本让人 _ _。 爱莫能助 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B 望洋兴叹 爱莫能助 鞭长莫及 C 望洋兴叹 鞭长莫及 爱莫能助 D 鞭长莫及 爱莫能助 望洋兴叹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对 “ 爱莫能助 ”“ 鞭长莫及 ” 这两个成语的侧重点理解有误 , 4、导致失分。 这三个成语都表示力量不足。 鞭长莫及:原意是虽然鞭子长 , 但是打不到马肚子上 , 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侧重表示距离远 , 管辖、干涉的力量达不到。 爱莫能助:形容心里愿意帮助 , 但限于力量 或条件的限制却没有办法做到 ,一般都有明确的主语。 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 今多指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够 , 感到无可奈何。 二、近义成语辨析忽视语意对象 ( 20 15 河南省开封高三调研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_ , 给当时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国思想界带来全新 的气息,影响巨大。 歌曲 5、青藏高原表现了青藏高原的辽阔,体现出藏族人民对高原的热爱,而演唱者韩红的嗓音 _ , 更 是令听者为之一振。 敦煌研究院专家提出建立全球敦煌学研究中心 , 将敦煌文化基因植入当地产业发展 , 这一观点 _ , 在学术界和当地引起强烈反应。 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发聋振聩 B 石破天惊 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C 发聋振聩 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D 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石破天惊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对 “ 穿云裂石 ”“ 石破天惊 ” 这两个成语的区别没有仔细分析 , 主要是语意适用对象的不同。 发聋振聩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有很大的震撼力量 ,能唤醒麻木的人。 穿云裂石:形容声音 6、极其响亮高亢。 石 破天惊:比喻艺术创造或文章议论等新奇惊人 ,不同凡响。 三、近义成语辨析忽视感情色彩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陈总工程师 _ 地钻研无线电接收技术 , 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越南政府出资雇佣大量民船 , 出动军舰 , _ 地经营南海争议经济区。 为了争得这个项目 , 30 多家公司负责人各显神通 , _地接近设计者。 精竭虑 费尽心机 处心积虑B殚精竭虑 处心积虑 费尽心机C处心积虑 殚精竭虑 费尽心机D费尽心机 处心积虑 殚精竭虑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对 “ 殚精竭虑 ”“ 处心积虑 ”这两个成语的区别没有仔 7、细分析,主要是褒贬色彩不同。 殚精竭虑:褒义词。 必须填 , 排除 C 、 D 项。 “ 处心积虑 ”“ 费尽心机 ” 两个成语都有 “ 用尽心思 ” 之意 , 都含贬义 , “ 处心积虑 ” 强调蓄谋已久 , 故填 最合适。 四、近义成语辨 析忽视意义轻重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有的人本来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 可最后只是 _。 他都知道误入歧途了 , 竟然不知 _ , 令人遗憾。 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 , 回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 , 于是_ , 拍了一部长片。 A 改头换面 改弦易辙 改弦更张 B 改弦易辙 改弦更张 改头换面 C 改弦更张 改头 8、换面 改弦易辙 D 改弦易辙 改头换面 改弦更张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 “ 改弦易辙 ”“ 改弦更张 ” 这两个成语主要是意义轻重不同。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 , 其内容、实质不变。 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改弦更张:比喻改变方针、计划和方法 , 以纠正偏差或错误。 “ 改弦易辙 ” 语义较 “ 改弦更张 ” 重 ,多指方向、道路、路线或其他根本的改变。 五、近义成语辨析忽视语法结构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 , 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 , 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 9、市场 ,_。 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 , 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 _ 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 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A 虽然华尔街对苹果在上个季度的业绩给出 “ 表现平平 ” 或者是 “ 失望 ” 的评价 , 但苹果仍是美国最盈利的公司 , 其他竞争对手难以 _。 A 鱼目混珠 息息相关 望其项背 B 鱼龙混杂 息息相关 望尘莫及 C 鱼目混珠 休戚相关 望尘莫及 D 鱼龙混杂 休戚相关 望其项背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 “ 望其项背 ”“ 望尘莫及 ” 这两个成语主要是语法结构不同。 “ 望其项背 ” 多用于否定句。 第 句备选的 “ 10、 鱼目混珠 ” 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 , 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而 “ 鱼龙混杂 ”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 不指物。 根据句意 , 此句应填 “ 鱼目混珠 ” , 故排除 B 、 D 两项。 第 句备选的 “ 息息相关 ” 形容联系密切;而 “ 休戚相关 ” 是说彼此之间祸福相互关联。 此句不含 “ 祸 ” ,所以此句应填 “ 息息相 关 ” ,故排除 C 项。 第 句备选的 “ 望其项背 ” 指望见他的后背和脖子了 , 比喻有希望赶上 或达到( 多用于否定句 ) ; “ 望尘莫及 ” 是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 , 形容远远落在后面。 此句是否定句 , 不能填“ 望尘莫及 ”。 11、六、近义成语辨析忽视关键语素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周末 , 菜市场里人流如潮 , 非常热闹 , 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_。 要想让 “ 公务员热 ” 真正实现降温 , 不是 _ 的事 ,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 “ 公务员热 ” 进入降温趋势 , 或许言之过早。 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 , 过客匆匆 , 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 , 只能 _ 话巴黎 , 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绝如缕 一蹴而就 走马观花B不绝于耳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C不绝于耳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D不绝如缕 一挥而就 浮光掠影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 12、“ 不绝如缕 ”“ 不绝于耳 ” , “ 一蹴而就 ”“ 一挥而就 ” , 这几个成语主要是关键词语或语素不同 , 意义不同。 不绝如缕:像细线 一样连着 ,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的语境 是说 “ 非常热闹 ” ,矛盾。 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 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分辨细微差别 , 解答近义成语辨析题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3、1语境角度:逻辑关系解题示例 1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 _。 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 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A 可持续性 B轻重缓急C孰轻孰重 D先后次序段中提到 “ 目前 ” ,这是一个时间先后顺序的概念 ,还提到 “ 着重 ” , 这是一个重要性的概念 , 而选项中 A.“ 可持续性 ” , 文段中并未提及 , C“孰轻孰重 ” 只涉及重要性这个概念 , D.“先后次序 ” , 只涉及时间概念 , 所以 , 根据语境中的 “ 逻辑关系 ” , 只有选项 B“ 轻重缓急”是最恰当的一项。 2 语 14、境角度:对应词解题示例 2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一篇规范的论文 , 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 , 实在是 _的不智之举。 A 削足适履 B扬汤止沸C矫枉过正 D舍本逐末解析:解答这道题 , 可以用 “ 找对应词 ” 技法 , 文段中出现了 “ 砍 ”“ 删 ” , 四个选项中只有 削 ” 具有这种对应关系 ,由此得出答案。 么从词义角度怎样运用技巧呢。 3词义角度:提取语素解题示例 3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 , 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 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 , 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 到了景泰年间 , 皇家的重视使它 _, 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 景泰蓝。 A 如日中天 B声名鹊起C享誉中外 D名声大噪个文段中提到 , 景泰蓝在元代就出现了 , 但是直到景泰年间才被皇家重视。 可以首先排除选项 , 景泰蓝尚未发展到 “ 如日中天。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I)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相关推荐
1、专题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切忌忽略情感和忽略使用术语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温馨提示 鉴赏诗歌的语言 , 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 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 , 就是要注意“ 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 在一轮复习中 , 鉴赏诗歌的语言忽略情感和忽略使用术语 ,容易导致失分。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注 】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忽略情感 (
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 学习了《“妙极了”与“糟透了”》我们知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把耳朵叫醒》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大舞台。 ( 22分) 海底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那么
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然后,各组推选代表说说你们的想法。 ① 分组讨论交流。 ② 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想法。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在 7+5 中,将 5 分成 3和 2, 7 和 3 加起来得 10,10+2=12。 学生乙: 7+5,将 7分成 2 和 5, 5+5=10,10+2=12。 学生丙: 7+5 可以先数 7个再数 5个,合起来为 12。 教师
1、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温馨提示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 , 简单说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在一轮复习中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常见失误是对表达技巧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一、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不准 ( 201 5 赣州模拟 )
1、专题四 补写应力避不准、不简、不连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温馨提示 “ 补写题 ” 是语言运用中综合能力较强的一类主观表述题 , 重点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 考生答题时容易出现理解不准确、表述不简明、前后不连贯等问题。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一、理解不准确 ( 20 15 河南郑州高三质量检测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 内容贴切 , 逻辑严密
默读第一段 , 画出描写运输员的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 想一想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运输员是爬着过来的。 苹果来之不易。 ) 2. 读一读描写连长 “ 渴 ” 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在困难的情况下让苹果,突出说明连长对战士的关怀) 3.总结段 意。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间:这个苹果是什么样的。 你 是怎样想 的。 (擦得干净,表达了运输员的一片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