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I)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四内容摘要:
1、专题四 补写应力避不准、不简、不连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温馨提示 “ 补写题 ” 是语言运用中综合能力较强的一类主观表述题 , 重点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 考生答题时容易出现理解不准确、表述不简明、前后不连贯等问题。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一、理解不准确 ( 20 15 河南郑州高三质量检测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 内容贴切 ,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对于植物而言 , 土壤就像一个仓 库 , _ _ _ _。 土壤的矿物质营养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 水分太少引起 2、干旱 , _ ,对植物的生长都不利。 能够提供生存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水分太多又导致涝害土壤的含水量多和通气状况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和繁殖,_,一些动物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因此农业上常用灌溉法来防治虫害。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4 分 依据:由于对上下文理解不准确 ,第 句的填写不恰当。 处上面有两条:含水 量和通气状况,下面有“ 一些动物 ” ,因此 处应填 “ 当土壤中水分过多、通气状况差时 ”。 当土壤中水分过多、通气状况差时 理解文段大意 , 结合前后 语境 , 推断所填内容。 在比喻句的后面 , 前面说 “ 像仓库 ” , 仓库是贮备东西的地方 , 处应填有关仓库功能的句子; 3、 处与前面形成对比 , 应该写水分太多的坏处; 处上面是 “ 土壤的含水量和通气状况 ” 的作用 , 下面是 “ 一些动物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 , 可见 处应填含水量多和通气状况不好的句子。 综合分析得出答案 , 意思对不超字数即可。 二、表述不简明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 内容贴切 ,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5 分 ) P M 2. 5 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 5 微米的颗粒物。 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 , 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 , 就代表 _。 虽然 P M 2. 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含 量很少的组成部分 ,但它对空气质量 4、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 P M 2. 5 粒直径小 , 面积大 , 活性强 , 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 ( 例如 , 重金属、微生物等 ) , 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 , 输送距离远 , 因而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空气污染越严重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3 分 依据:第 句的补写简洁。 第 句不简明 , “ 人体健康状况的好坏 ” ,较为啰嗦 , 直接说 “ 人体健康 ” 即可; “ 息息相关 ” 不明确 , “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 ” , P M 2 . 5 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大 , 补写 5、时应明确表达出来。 用 字数已超过 18 字。 首先浏览语段 , 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重点研究横线前后的内容 , 以此确定横线上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这段文字主要是介绍 P M 2. 5 这种颗粒物。 第 句应依据前一句 “ 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 ” 和后 一句 “ 虽然 P M 2. 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含量很 少的组成部分 , 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 来确定横线上的内容 , “ 浓度越高 ” 影响就越大 , 而这种影响就是 “ 空气污染 ”。 第 句 , 因前面是说P M 2. 5 的危害 , 那么后面自然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只要抓住这一点 , 就可以填出第 句的内容。 表述时要简 6、明 , 把不必要的词句剔除掉 , 用最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三、前后不连贯 ( 20 15 河北衡水中学一模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 内容贴切 ,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 一个人总是上网 , 不读书 , 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_ _ _。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 , 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 , 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 ,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_ _ _ _ _ _ _ _ _ ?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 的 , 而是 _ _ _ _ _ _ _ _ 7、 _ _ ,有了这个底蕴。 这样的人上网不怕 , 他不会被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 , 所淹没 , 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什么叫文化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2 分 依据: 处正确 , 处不连贯 ,“ 底蕴 ” 是 后面才提到的一个概念。 承接上文 “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 ” ,此处应写 “ 好素质从哪里来的 ” 之类的句子。 处与下文不连贯,应围绕 “ 读书 ”去写,才可 “ 有了这个底蕴 ”。 是问句 , 下文接着就是 “ 文化就是 ” , 可见 处应填文化是什么; 也是问句 , 由下文 “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 ” , 推知 应 8、是 “ 从何而来 ” , 结合上文 “ 如果你素质好 ” , 可以推知 说的是人的优良素质 , 综合分析得出 应写 “ 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 ” ; 是并列句式 , 前面说不是从网上得来的 , 而文段 的中心是谈论读书 ,可见应是从书中得来的。 补写力避不准、不简、不连的三个秘诀一、认识语段的结构特点 , 把握层意和中心 , 抓准。 一个语段,从内部结构来说,多数可以分为起始、展开、结束三部分。 起始部分一般为提出话题中心,展开部分为展开话题叙述主要语意,结束部分为归纳全段、呼应话题或中心,由此形成了内部结构的总分总关系。 除这种结构关系较为典型外,还有总分、分总、并列等关系。 二、坚持精练明了的 9、原则 , 抓简。 在抓准的基础上,坚持精练明了的原则,来表述意思,组织答案。 能用词语的,少用句子;能用一个句子的,少用多个句子;做到意思明了即可。 三、掌握语言衔接手段及三类重点句子的补写 , 抓连。 语言连贯除要掌握话题统一、思路合理、句式一致等原则性要求外,还要掌握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的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1前后陈述对象 (主语 )要一致。 2句尾句首衔接要一致,最好是尾句的词语与首句的词语能形成顶真。 3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和关照词语。 这里的关照词语,如时间词语、空间词语、同一词语、代词 (这、那、其 )等。 使用关联词语、关照词语,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 ,语意自然流畅,还有助于语言简练。 三类重点句子 10、的补写1总提 (起 )句的补写。 语句补写,命题者一般会选择关键部位的语句让考生补写。 关键部位的语句首先当属总提 (起 )句,即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 这样的语句补写,实际上就是一个压缩语段题,只要能概括语段或下文内容即可。 当然,要考虑到前后句子的衔接连贯问题。 2所谓总结句,就是指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层次内容作出总结的句子。 这种句子在语句补写题中也常出现。 总结句的补写,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 有时,则是对前面具体内容的概括、升华。 3过渡句的补写,最能反映语句补写的本质。 凡补写语句,都必须考虑与上下文的连贯,尤其是过渡句的补写。 补写过渡句,可以采用一句话把上文内容与下文内容兼容到一起,也可以用必要的指代性词语衔接,用提示性词语开启下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I)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四
相关推荐
1、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温馨提示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 , 简单说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在一轮复习中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常见失误是对表达技巧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一、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不准 ( 201 5 赣州模拟 )
1、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三年考点列阵 适用于全国卷 考点年份 成语 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含修辞 )准确、简明、连贯 图文转换仿写 变换 排序 (选句 ) 补写2015 (3分 ) (3分 ) (3分 ) (5分 ) (6分 )2014 (3分 ) (3分 ) (3分 ) (5分 ) (6分 )2013 (3分 ) (3分 ) (3分 ) (6分 ) (5分
1、专题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切忌忽略情感和忽略使用术语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温馨提示 鉴赏诗歌的语言 , 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 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 , 就是要注意“ 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 在一轮复习中 , 鉴赏诗歌的语言忽略情感和忽略使用术语 ,容易导致失分。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注 】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忽略情感 (
默读第一段 , 画出描写运输员的外貌和动作的词语 , 想一想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运输员是爬着过来的。 苹果来之不易。 ) 2. 读一读描写连长 “ 渴 ” 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在困难的情况下让苹果,突出说明连长对战士的关怀) 3.总结段 意。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间:这个苹果是什么样的。 你 是怎样想 的。 (擦得干净,表达了运输员的一片心意。
1、专题三 分析综合要谨防“三非”混入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温馨提示 “ 三非 ” 即 “ 非其人 , 非其事 , 非其时 ”。 “非其人 ” , 即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 , 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 , 故意 “ 张冠李戴 ” , 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 “ 非其事 ” , 指传主在文中可能有许多细小事件 , 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 , 有的不是其本人的事;有的不是那件事。 “ 非其时 ” ,
鱼竿和鱼篓 在澳大利亚,有一个鱼竿和鱼篓的故事广为人知。 两个年轻人外出旅行,因为迷路。 而越走越远,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眼看所带的食物没有了,正在 绝望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钓鱼的老人。 老人手里拿着一个钓鱼竿。 鱼篓里有一些鱼。 他们立即向老人求救。 老人说:“从这里出去走到有人烟的地方。 至少有十天的路程,我手里的两样东西送给你们,请你们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匙巴。 ” 年龄大些的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