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I)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四内容摘要:
1、专题四 分析评价诗歌的情感力避三个失分点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温馨提示 分析评价思想感情 ,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 容 ,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在一轮复习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不准、概括不全、表述混乱,导致失分。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一、评价思想情感不准 ( 20 15 高考全国卷 )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旅舍残春宿雨晴 , 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 , 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 , 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 拂拭朝簪待 2、眼明。 【 注 】 韩偓 (约 842 923):字致尧,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 )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 “ 愁阵 ” ,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 “ 尘埃 ” ,整理朝冠期待 “ 眼明 ” ,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 3 分 依据:对作者感情定位不准确 , 作者流徙闽地孤独寂寞是对的 , 但对 3、大唐王朝说不上抱怨、不满。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六句 “ 禅伏诗魔归净域 , 酒冲愁阵出奇兵 ” , 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情景。 诗人心中烦闷 , 流落他乡客居无聊 , 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 , 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 , 诗未写成 , 悲忧郁愤更甚 ,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 , 冲荡这重重愁阵。 但是 , 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的陶醉 , 醒来之后 , 将是更大的悲伤。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 “ 两梁免被尘埃 污 ,拂拭朝簪待眼明。 ”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 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 4、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以及注释准确理解作者的感情。 【 注 】 霁:雨过天晴。 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 二、鉴赏情感概括不全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苦雨初霁李 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 , 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 , 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 , 林薄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 , 莫依河汉更油然。 该诗表现了作者的几种心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 标题中的 “ 苦 ” 写出了作者为久雨所苦的心情 (或第一句的 “ 恐 ” 写出作者为久雨所苦或担心久雨不晴的心情 );第二句中的“惊”表 5、达出对大自然变化的惊讶之情;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表达出作者久雨初晴的喜悦之情;尾联写出作者不要再下雨的希望 (或期盼 )。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3 分 依据:本诗所包含的感情非常复杂 , 诗句中都含有表达感情的典型字词 , 答案概括不全 , 因此失分。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 , 要从相关诗句的关键处入手分析 , 如标题中的 “ 苦 ” , 第二句中的 “ 惊 ” , 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 , 尾联的情感特点等。 如果对诗句内容关注不细 ,就可能造成对诗人感情的概括不全。 三、整合答案表述不当 ( 201 5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联考 )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浪淘沙 6、邓 剡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 ,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 注 】 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 (今南京 )时所作。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 “ 枕簟凉生 ” 中 “ 凉 ” 的原因。 (6分 )答:_ 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 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 家国沦亡的悲凉。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5 分 依据:能够答出全部要点 , 可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 但学生组织答案层次不清 7、 , 条可以概括在一起 ,答题层次混乱 即表述不当,导致失分。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紧扣诗歌的内容。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 要有理有据 , 逻辑性强;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 , 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 , 层次清楚 , 避免混乱。 分析评价思想感情解题三突破一、 “ 读 ” 的突破:读出情感除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 (如观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流派 )外,会读善读特别体现在:1理清层次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是 “ 字 ”“ 词 ”“ 句 ”“ 联 ”“ 阕 ”“篇 ”。 因为除 “ 字 ”“ 词 ” 外,其余的都能理清层次。 层次往往对应着感情要点的层次,而感情要点的层次又往往对应 8、着答题要点的数量。 2明确位置除要分析的是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外,剩余的语言片段在诗中都有个位置。 如尾句 (联 )一般是全诗思想感情最集中的地方,抓住了尾句 (联 )就把握了全诗。 如果要分析的是中间句(联 ),除要细读该句 (联 )内部外,还要联系上下句分析。 3抓住关键词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1)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 “ 愁 ”“ 怨 ”“ 愤 ”“ 恨 ”“ 忧 ”“ 凄 ”“ 喜 ”“ 乐 ”“思 ”“ 怜 ”“ 泪 ”“ 闲 ”“ 怆 ”“ 怅 ” 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 9、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 “ 情语 ” ,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 “ 情语 ” 有时藏在 “ 景语 ” 等其他语言之中。 (2)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 (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 ),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 “ 但 ”“ 惟 ”“ 空 ”“ 又 ” 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 10、,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二、 “ 思 ” 的突破:以景悟情虽说 “ 景语 ” 包含在 “ 隐性关键词 ” 之中,但是在此,特别有必要把这一点突出出来,以示强调,因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写景、抒情。 高考考查的重点在此,何况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是考生的弱项。 那么, 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其中的 “ 情语 ” 呢。 1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如 “ 江风引雨入舟凉 ” 一句中要求分析 “ 江风引雨 ” 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 “ 凉 ” 字,一个 “ 凉 ” 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2 11、从冷暖体味悲喜。 “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三、 “ 答 ” 的突破:规范有序1作答时的思路角度:(1)注意叙写对象范围及所抒情志大小悲喜的界定和表述。 (2)重视原诗评注或题干要求的理解分析。 (3)强化书面表达的术语运用和连贯有序。 2作答时应避免:避免滥用和乱用不顾及诗句内容和重点意象的术语;切忌 “望文生义 ” 和 “ 以偏概全 ” 的简单随意表述;力戒 “ 断章取义 ” 和 “ 一叶障目 ” 的无联想、无整体阅读分析,以避免在作答鉴赏题时出现 “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的问题。 3作答时的步骤:(1)理解全诗 求同辨异(2)审清题旨 研读示注(3)分析概括 归纳要点(4)组织语言 据问作答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I)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四
相关推荐
这时,你的心情又会变得怎么样。 对,我们很快乐,十分希望拥有如此美丽的云彩,让我们快乐地、充满向往地读 “而是轻盈洁白的云彩”。 (指导朗读,美美地读、高兴地读、轻柔地读) 谁愿意带着你的感受 ,读读第一小节。 孩子,读得真不错。 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一读。 给老师一点掌声吧。 (配乐范读) 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 同学们读得比老师好,我真佩服你们。 孩子们,再次仔细观察第一小节,
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四、诵读领悟,体会寓意 1 第一段。 (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动物们要去干什么。 “ 着急 ” 、 “ 探望 ” 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 学习第二段。 ( 1)师引读:下课后,小伙伴们都急匆匆地向医院走去,可小狐狸京京 „„ (生接)。 ( 2)语言文字训练: ①
的生字词勾画出来,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全班齐读 分组读 男女生比赛读 指名学生读 全班齐读 刚才孩子们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边把课文 的生字词学会,我相信孩子们也一样能把课文读得很好。 分小组读课文 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读完以后同桌之间进行交
1、专题五 图文转换四个不可忽略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温馨提示 图文转换题成为近年来课标全国卷的新宠。 它一般为第 17题 , 分值一般为 6分。 图文转换题 , 表面看来是“ 看图说话 ” , 实际上 , 它综合了 “ 简明、连贯、得体 , 准确、鲜明、生动”“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 ,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解答图文转换题,考生容易忽略要点
1、专题一 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八法第七章 写作第七章 写作考情略语 课标全国卷近年来是清一色的新材料作文。 有人认为 , 新材料作文是开放性命题 , 角度很多 , 从哪一个角度写作都行 , 没有必要再费心思审题立意。 其实不然 , 审题立意是理解材料的关键环节 , 而跑题偏题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因此 , 审题立意是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 , 贯穿高三复习的始终。 训练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读懂材料
话叫 ( ) 不满抱怨的话叫 ( ) 诚恳劝告的话叫 ( ) 挑拨离间的话叫 ( ) 应允别人的话叫 ( ) 死前留下的话叫 ( ) 宣誓所说的话叫 ( ) 临走留下的话叫 ( ) 六、句子大变脸。 ( 12 分) 1.匪徒将小柳辛打昏后从几层楼高的窗口扔下去。 “把”字句: . “被”字句: 2.太阳让清亮的冰融化后在河里哗哗流淌。 “把”字句: “被”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