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I)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内容摘要:
1、专题二 筛选文本信息应力避张冠李戴和因果混乱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温馨提示 筛选文本信息应力避张冠李戴和因果混乱。 张冠李戴 , 将原文中 “ 张 ” 的观点态度说成是 “ 李 ” 的观点态度 , 或将 “ 李 ” 的观点态度说成是 “ 张 ” 的观点态度 , 东拉西扯 , 混乱不清。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 , 就是把 “ 因 ” 错断为 “ 果 ” , “ 果 ” 错断为 “ 因 ” , 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 , 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筛选文本信息张冠李戴 ( 20 15 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期中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 2、问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 ,“ 人品即画品 ”。 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 留意了许多年 , 我发现 , 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 “ 不得要领 ”。 “ 人品 ” 和 “ 画品 ” , 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 , 都很重要。 “ 人品 ” 是 “ 做人 ” 的结 果 , “ 画品 ” 是 “ 作画 ” 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但是,如果把 “ 人品即画品 ” 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 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 “ 贼好 ” ,可人 “ 不咋地 ”。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 3、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 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 “ 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 ” 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 地说: “ 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 ,我真想扭头就走。 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所以, “ 人品即画品 ”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 时只是被当作 “ 幌子 ”。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 “ 作画先做人 ”“ 心灵美画才美 ”“ 用心作画 ”“ 功夫在诗外 ” 等,要是较起真儿来, 4、会发现这些 “ 流行语 ” 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 做人 ” ,应怎么做人。 做什么人。 为什么做人。 做了怎么样。 做不了又怎么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 各样的解答。 有的人画很一般 ,但能靠 “ 官僚奸商 ” 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 “ 浮躁 ”的社会, “ 做人 ” 的标准也许随之 “ 浮动 ”。 于是 , 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 , 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 , 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 , 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 “ 学术 ” 地位 ,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 , 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 5、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 , 这可是省事多了。 这样的 “ 做人 ” , 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 , 有什么本质联系。 “ 人品即画品 ” 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 , “ 人品即画品 ” 在现实中便 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 人品就是人品 ,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 , 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 , 它的艺术价值如何。 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 知。 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 , 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 , 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 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 , 技艺要不断地磨练 , 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 6、锻造 , 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 这些问题说穿了 ,就不只是画品 , 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 , 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 成的。 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 ,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 “ 人品即画品 ” 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 “ 人品即画品 ” 说事儿,千万别当真。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 准,从艺有高度,唯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下列理解和分析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A 在作者看来 , 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 , 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 , 更何况 7、俗也不一定是坏人 , 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 “ 人 品 ” 和 “ 画品 ” 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 作者对在艺术上不努力 , 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 , 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 , 但最终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 “ 浮 躁 ” 的社会 , “ 做人 ” 的标准也随之 “ 浮动 ” , 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 , 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 , “ 画品 ” 也很难保证。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原文第二段 , “ 人品 8、 和 画品 , 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 , 都很重要。 人品 是 做人 的结果 , 画品 是 作画 的结果 ,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 , 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 B 项符合文意。 而 A 项属于典型的 “ 张冠李戴 ” 错误类型 , 却未被指出 , 导致失分。 A 项不是作者的观 点 ,原文是说 “ 美术 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 ” ,属于张冠李戴;而且 “ 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 这句话是作者一个戏谑的说法,批评了 “ 人品即画品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 幌子 ” 的现象。 二、筛选文本信息因果混乱 ( 20 16 湖北 9、省部分高中高三月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两汉 “ 书教 ” 首在治 政 翟文铖 尚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 历来被视为 帝王将相的政治教科书 , 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同是一部尚书 , 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重点和阐释的方式相距甚远 , 因此钱宗武等著名学者近年来倡导断代尚书学研究 , 但目前就成果而言 , 除清代外 , 其他朝代的断代尚书学仍是学界公认的薄弱环节。 两汉 尚书 学在整个 “ 书 教 ” 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 , 因为它不仅处于 尚书 学传统的前源时期 , 对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而且对整个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重 10、要意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士远毕十年之功,撰写一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 两汉 尚书 学研究。 作为 “ 五 经 ” 之一的尚书 , 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文化播撒社会的过程 , 也是 “ 书教 ” 传统逐步确立的过程。 “ 书教 ” 传统涉及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 , 如何界定把握显然不是个简单问题。 该书作者认为 , “ 书教 ” 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 , 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 “ 书教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具体地说 , 文献指由尚书衍生出的各类诠释文本;知识指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观念指 其中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 ,如洪范 “ 五行 ” 观念对于汉代人宇宙观和认识论之建 11、构的影响 ,禹贡九州观念对汉代郡国行政区域之划 分的影响,吕刑观念对汉代律例制定的影响,等等。 这三个系统的划分不仅明确了“ 书教 ” 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从宏观角度厘清了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谓高屋建瓴。 尚书及 “ 书教 ” 文献广博 , 包罗万象 , 涉及政治、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马著认为 , 尚书提出了 “ 天之断命 ”“ 续命于天 ”“ 剿绝其命 ”“ 恭行天之罚 ”“ 改殷之命 ” 的说法 ,已经体现出朴素的 “ 天人合一 ” 观念,这 表明商人、周人已经开始认定国家得失系天命所赐 ,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命观。 汉代“ 书 教” 12、承袭了这一观念,一些学者依此思维方式对朝代更迭的规律性等作出进一步阐释,把它推衍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当时无论对于帝国的巩固,还是对于意识观念的整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尚书 洪范 已经提及五行观念,汉代 尚书 学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观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对此加以衍生和诠释,当时流 行的 “ 五德终始 ” 说、 “ 三统 ” 说 (即 “ 三正 ” 说 )无不深受 “ 洪范五行 ” 说的浸染 , 而这些理念对于当时凝聚意志、规范人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 , 本书的研究对象尚处两汉 , 时代久远 , 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工作 , 与现实全无牵涉。 这自然是一 种误解 ,如果学术无补于 13、现实 , 则本身就会丧失价值依托。 两汉尚书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远在两汉 , 但学术观点却呼应着当代文化建设的宏伟策略。 鉴古知今 , 洞悉汉代尚书学精义及其发展理路 , 传承它所体现的本固邦宁、协和万邦的和谐精神 ,领悟它灵活沉实的治政智慧 , 自然可以为当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 从而把继承 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 ,真正增强中华民族的 文化软实力。 ( 选自光明日报 ) 下列对 尚书 和 “ 书 教 ” 的表述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 尚书 历来被统治者当作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为中华民族保 14、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B “ 书 教 ”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和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学者倡导推行断代 尚书 学研究,只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 尚书 是 “ 五经 ” 之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在向社会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 尚书 的文化地位日益凸现。 D “ 书 教 ” 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与 尚书 的尊为经典相生相伴的,目前学术界仍难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正确界定把握 “ 书 教 ” 传统。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正误:错 依据:没有分清因果关系 , 原文 “ 尚书保存 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 是因, “ 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15、 ” 是果。 A 因果倒置 , “ 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 是因 , “ 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 是果; B 改变范围 , 原文说 “ 除清代外 ” ; D. 曲解原意 , 原文是说 “ 书教 传统逐步确立 ” , 而不是 “ 继承和发展 ”。 一、抓句子主语或宾语 , 防止张冠李戴第一步 锁定区间 , 细读原文。 找到与选项对应的相关句段,仔细审读这些句段,关注句子的陈述对象、涉及到的事物,用圈、点、标、画等方法标出这些重要概念。 第二步 题文对比 , 找出差异。 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信息对接的差异和错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看选项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限制性词语与原文是否一致;(2)看选项是否存在漏字、添字、改字、改变顺序,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的现象;(3)关注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要联系语境看 “ 这些 ”“ 这个 ”“ 其 ”“ 它们 ” 等代词所指代的对象、范围、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 如例 1中的 文是 “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I)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相关推荐
、醋、酱油、碗、水蒸气. ① ;② ;③ . 2.如图所示的是常用的酒精温度计,它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请你仔细观察:其测量范围是 ,分度值是 .此时,它所测量的温度为。 3.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了一层薄雾,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这两种物态变化先后分别是 和 . 4.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罐装式石油液化气,是采取
排列为: 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读取数据应在弹簧稳定后进行,读数时 视线应通过指针并跟刻度盘垂直; B.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C.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在零刻度处,若不在,应调零; D.把物体挂在弹簧下端的钩上或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下端的钩,使弹簧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 E.读完数后,应取下物体
度一般。 水的密度ρ = Kg/m3,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 精讲点拨,体验探究 【例 1】体积是 40cm3的铁块,质量为 316g,铁的密度是 ____g/cm3。 若锯去一半,所剩下一半铁的密度是 _____g/cm3。 【例 2】一个体积为 30cm3的铜球,质量为 178g,这个铜球是实心球还是空心球。
言。 师:总结发言( PPT) 师:机器人一词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 3000多年 的历史 师: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自学课件中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课件已提前下发到学生机器中) 生:自学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存在的机器人吗。 生:自由发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进行了明确的分类。 师:从应用环境出发
1、情 景 导 入 学 习 目 标 影片阿凡达中 , 有一群蓝皮肤的巨人生活在被称为 “ 潘多拉 ” 的星球上。 “ 潘多拉 ” 上有哪些适于人类生存的条件 ? “ 阿凡达 ” 若要给地球人写信 , 应如何写明地球的 “ 地址 ” ? 1 .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 . 结合图示 , 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3 .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 , 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 一
1、知识网络 自我构建 褶皱 风化 侵蚀 沙丘 流水堆积一 二核心归纳 思维深化一、走进 “时光隧道 ”:分、颜色等 ,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例如 ,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 ;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湿热气候 ;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一 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 ,地壳下降快、时间长 ,或沉积物来源丰富 ;地层厚度小 ,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