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全国卷I)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一内容摘要:

1、第五章 传记阅读三年考点列阵 适用于全国卷 年份 选篇出 处 题型及 分值 考点分布2015 朱东润自传 选择 1简答 3,共 25分 分析和概括文本有关内容; 把握文章内容要点;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4 科学巨人玻尔 选择 1简答 3,共 25分 分析和概括文本有关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年份 选篇出处 题型及分值 考点分布2013 “ 飞虎将军 ” 陈纳德 选择 1简答 3,共 25分 分析和概括文本有关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 2、向;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章 传记阅读第五章 传记阅读年份 选篇出处 题型及分值 考点分布命题规律与预测 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选文是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的评传。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是考查的重点。 专题一 传记阅读不可忽视“人”的问题第五章 传记阅读温馨提示 传记是以写人为主的一种文体 , 因此围绕 “ 传主 ” 来命题是必然的 , 近几年高考试卷 , 在传记的考查中有三大考查点: “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 3、“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 ” 和 “ 分析概括传主做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 ”。 考生失误之处在于忽视 “ 人 ” 的问题:概括传主事迹、形象、精神品格、贡献等遗漏要点 ,分析表现手法忽略对传主的作用。 第五章 传记阅读一、概括传主事迹、形象、精神品格、贡献等遗漏要点 ( 20 15 江西省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高三联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百年杨绛亦芳华 100 年前 , 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 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 ,杨绛先生以其博学、才情、恬淡、低调被称为是 “ 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 ”。 杨绛先生的曾祖父、祖父秉性正直 , 父亲杨荫杭是晚清留日学生 , 4、曾做过胡适的老师。 杨绛 5 岁开蒙 , 1 9 1 9 年其父辞职南归。 1 9 2 8 年夏 , 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 , 是班上的 “ 笔杆子 ” , 中英 文俱佳。 后来她考上了清华研究院。 当时清华大学研究院还鼓励研究生跨系选修课程。 杨绛出于文学 创作的需要 ,选修了中文系的写作课,授 课老师是朱自清教授 ,杨绛的文学创作是从朱自清的课上开始的。 写于 1933年的收脚印是杨绛的处女作 , 这篇作品收录于 19 9 4 年版的杨绛散文集中 , 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 “ 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 , 承朱先生称许 , 送给大公报 文艺副刊 , 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 留志感念。 5、” 1935 年 , 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 , 到牛津求学。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 , 杨先生和钱先生 “ 为国家为家 , 都 十分着急 ” , 19 3 8 年回国。 钱先生只身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 杨绛则带着女 儿回到上海 ,住在被日军包围 “ 孤岛 ” 一 样上海的租界里。 功底深厚 , 出手不凡 , 创作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 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 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 , 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 , 悲剧风絮。 1949 年上海解放前夕 , 杨绛、钱钟书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 , 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 , 不去台湾。 当年 5 月上海解放 ,杨绛、钱钟书已接到清华大 6、学的聘函 , 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之后便经历了种种斗争 , 历尽劫难。 值得一提的是 , 即便动荡年月 , 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 , 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 ,近 60 岁时 , 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 , 并翻译了堂 吉诃德。 从洗澡干校六记 , 到 2003 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 , 96 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 杨绛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 而历经百年沧桑 , 杨先生的近照却依然如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钱钟书集中夫妇二人的合照一般素雅恬淡。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 1932 年春天 , 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 刚入读清华大学研究 院外国文学专业的杨绛虽然个头不高 , 7、但面容白 皙清秀 ,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 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 很多当时清华的人都说:“ 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 70余人 , 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 ” 或许是天意 , 她在等待一个人 钱钟书。 据杨绛回忆 , 初见钱钟书时 , 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 , 一双毛布底鞋 , 戴一副老式大眼镜 , 机智幽默 , 侃侃而谈。 两人一见如故 , 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 , 性格上的互相吸引 , 心灵的默契交融 , 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 钱钟书与杨绛相爱了 , 并从此相携走过风 风雨雨的一生。 杨绛甘做 “ 灶下婢 ” ,辅佐夫君 全力 8、创作围城 ,是上世纪 40 年代文坛的 一则佳话。 “ 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 我不勉强她 , 也不另觅女佣 , 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 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 , 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 , 或熏得满眼是泪 , 或给滚油烫出泡来 , 或切破手指。 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 ( 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 ) , 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 围城是 1 9 4 4 年动笔 , 1 9 4 6 年完成的。 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 “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 两年里忧世伤生 , 屡想中止。 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 , 替我挡了许多事 ,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照例这本书该 献给她。 ” 经历了这 9、样的姻缘,杨绛对现代 人的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 “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 杨绛先生富有 “ 老派 ” 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 精神和人格魅力 ,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 、哀而不伤。 “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 , 是肯吃苦。 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 , 10、 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 有了亲身经验 , 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 走过一个世纪沧桑的杨绛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 我的 向上之气 来自信仰 , 对文化的信仰 , 对人性的信赖。 总之 , 有信念 , 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 在许多朋友眼里 , 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 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 , 水泥地面 , 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 ,老旧的样式 , 始终安之若素 , 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 , 只是浓浓的 书卷气。 杨绛说: “ 我家没有书房 ,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 作室 ,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 如今,杨绛已是期颐之年,却仍笔耕不辍,每天伏案 11、工作。 杨绛一直非常低调,有一年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 “ 出山 ” ,召开作品研讨会,宣传一下作品。 对此,杨绛谢绝出席。 闭门谢客的杨绛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 她曾对记者说: “ 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扰特别多,尤其是电话太多,我真担心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这样被消耗掉。 还是请大家给我留些时间吧,那样我写些文章出来,大家看到后就权当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吧。 ” ( 有删改 ) 相关链接: 杨绛 , 江苏无锡人 , 中国著名的作家 , 戏剧家、翻译家。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 , 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 , 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 , 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 , 又 12、是柔软的。 (搜狐网 )“ 最贤的妻 , 最才的女 ”“ 赠予杨季康 (杨绛本名 ),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 (钱钟书评 )结合全文,请概括杨绛先生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6分 )答:_ 博学多才,文学功底浑厚。 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熏陶,名师指教; 5岁启蒙,不断上进求学;出手不凡,发表多篇极有影响的作品,如收脚印称心如意走到人生边上等。 淡泊功名,生活低调俭朴。 婚姻只求相知,不求富贵;拒绝出席作品研讨会、为自己吹嘘;闭门谢客,包括记者采访;生活简单朴素,只愿过普通人的生活。 意志坚强、感情忠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抗战爆 13、发,毅然回国;拒绝国民党的拉拢,留在大陆;历经风雨,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期颐之年,仍笔耕不辍。 _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3 分 依据:概括不全面 , 没有围绕杨绛的生平叙述仔细筛选 , 漏掉了意志坚强、爱国、博学三个方面。 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 , 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 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先通读全文 , 理清文章写了杨绛先生的哪几件事;再分析 哪些事可以体现杨绛先生的优秀品质 ,如博学多才、淡泊功名、意志 坚强等等 ;最后形成答案 ,注意结合文本要举出具体的事例,不要遗漏要点。 二、分析表现手法忽略对传主的 14、作用 ( 201 5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问题。 承认自己 是 “ 神经病 ” 的章 太炎 光绪二十九年 ( 190 3) , 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 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 ,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 序。 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 ,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 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 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 述 , 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事务 , 且 “ 志在流血 ” , 所以不肯离去 , 坐等巡捕前来捉拿。 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 , 躲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 , 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 , 立刻到衙门自首。 nt。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