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1章 行星地球1.4内容摘要:
1、情 景 导 入 学 习 目 标 地心游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 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 , 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 , 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 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 , 到冰岛请一位向导 , 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 , 经过三个月的旅行 , 历尽艰险 , 最后回 到了地面。 李登布洛克教授在这次 “ 地心旅行 ” 中 , 会发现地球内部有哪些圈层呢 ? 1 . 结合示意图 , 说出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 . 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3 . 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一 二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性 : 分类 2、 :图中 特性 : 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物质的性质 A 波 较 慢 固体 B 波 较 快 固体、 液体 、气体 一 二(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 : 在地下平均 33千米 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在地下 2 900千米 横波 完全消失 ,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波速 的变化。 (2)界面 :图中 霍 界面 ,登堡 界面。 (3)圈层 :图中由内向外 E+核 ,壳。 一 二思考讨论 有人用 “半熟的鸡蛋 ”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请你分析并指出这种比喻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提示 :合理 :用 “半熟的鸡蛋 ”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 ,则蛋壳为地壳 ;蛋白为地幔 3、 ,由于半熟 ,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 ;蛋黄为地核。 不合理 :半熟的鸡蛋 ,蛋黄是内液外固或整个蛋黄都是液态 ,与内核是固态不相符。 一 地幔 顶部 (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合称为岩石圈。 一 二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一 二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 图中 )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 , 主要成分是 氮 和 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 图中 )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连续 但不规则 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 图中 )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 总称 大气 4、 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 岩石 圈的上部 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 二思考讨论 生物圈作为地球的外部圈层有何特殊性 ?提示 :生物圈的特殊性是与其他外部圈层相比较而言的 ,主要表现在 : 生物圈有生命存在 ,其他的圈层是无机环境 ; 与其他圈层交错 ,没有明确的界线 ; 生物圈不仅包括全部生物 ,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探究 一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问题导引俗话说 “上天容易 ,入地无门 ”,探索地球内部圈层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 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 ,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 ,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 5、动。 结合材料探究 :(1)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 ,那么仪器记录的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 ?(2)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顶部 ,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提示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岩石。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由于该处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热量可能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 ,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探究点一 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探究点一 不连续 界面 深度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平均172 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 ; 6、厚度最小 , 其中大陆地壳较厚 , 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固态 ,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 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 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 , 压力、密度很大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典例剖析【例题 1】 北京时间 2016年 1月 21日 1时 13分 ,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里氏 震源深度 10千米 ,周围地区震感强烈。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究点二(2)此次地震发生后 ,地震波横波 (和纵波 (的传播速度在向下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第 (1)题 , 7、10千米深处应位于地壳。 第 (2)题 ,在莫霍界面下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答案 :(1)D (2)究点二探究 二 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与联系问题导引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大地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圈层 ,下面是岩石圈和地壳结构示意图。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结合材料探究 :(1)岩石圈是否就是地壳 ?用图中字母说明。 大陆地壳 (和大洋地壳 (厚度有何差异 ?(2)岩石圈和板块有何关系 ?提示 :(1)岩石圈不同于地壳 ,岩石圈包括地壳 (图中字母 所示 )和上地幔顶部 (图中字母。 8、大陆地壳厚度大于大洋地壳。 (2)板块构造学说中所说的板块是岩石圈被海岭、海沟、造山带等分割而成的 ,它们在软流层上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名师精讲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厚度 范围 联系 示意图 地壳 平均 17千米 地表 至莫霍 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 ,而且包含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部分 ) 岩石圈 平均8 0 千米 地表至 软流层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典例剖析【例题 2】 右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正确的是 ( )幔、地幔顶部、幔、幔、软流层解析 :由图可知 ,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包含关系 ,即甲包含乙 ,乙包含丙。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 9、地幔 ,地幔包括软流层。 答案 : 2 3 5 )根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可以给地球内部分层。 答案 : 2 3 5 62.(2015陕西西安高一检测 )在地球内部圈层中 ,莫霍界面划分开的两个圈层是 ( )幔和地核 在地球内部圈层中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答案 : 2 3 5 6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 ,完成第 34题。 1 2 3 5 正确的是 ( )A. 体、气体传播B. 体、气体传播 ,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先受到 再受到 )A. 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核B. 面上、 面以上的部分D. 面以下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1 2 3 5 6解析 10、 :第 3题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 ,如石油勘探。 地震波有纵波 (和横波 (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当海底发生地震时 ,位于海洋中的人们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 第 4题 ,图中 为莫霍界面 ,其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壳和地幔 ; 为古登堡界面 ,其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 ,分为外核和内核。 答案 : 2 3 5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 3 5 6解析 :厚度不均匀 ;主体为海洋 ;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主 11、要成分是氮和氧。 答案 : 2 3 5 完成下列问题。 1 2 3 5 6(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是 ,A+B+C+D+(2)不连续界面 : (填字母 )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简述地震波在经过 4)厚度不均的原因是什么 ?1 2 3 5 6解析 :A、 但厚度不同 ,分别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A、B、 0千米深度 (软流层上界 )以上 ,共同构成岩石圈 ;00千米深度 ,应为软流层 ;C+D+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 ,横波、纵波均明显加速 ;古登堡界面 (G)处横波完全消失。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2)莫霍界面 G(3)地震波 (纵波和横波 )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1章 行星地球1.4
相关推荐
_______,也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归纳: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 解释:导体在导电的同时还存在着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引出课题:电阻 板书: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的电阻越大,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那么,从上面的实验现象可知并猜测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 长度、横截面积 探究活动 2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阅读教材 P86《读一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电压表应跟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 ②电压表的“ +”“ — ”接线柱应接在什么位置。 ③什么情况下使用“ 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使用“ 15”字样的接线柱。 ④从说明书上你还看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想一想:电压表,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电路,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交流所设计的电路图)
灯泡按这两种不同连接方式连接而成的电路的名称) 2.基本电路的种类: 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那么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又各具有什么特点呢。 下面我们在刚刚连好的电路上作进一步的探究、分析) 探究活动: 1.( 1)在两个小灯泡串联且都发光时,取下其中一个小灯泡,你观察到了什么。 ( 2)在两个小灯泡并联且都发光时,取下其中一个小灯泡
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由图( 1)图( 2)比较得出更能方便地测得力臂的情况)。 ( 2)、分别研究以下三种杠杆水平平衡的情况,并将结果记入表格中(各测定一组数据) ① 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何变化。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着钩码的增多而增大,随着钩码数的减少而减小。 ) 另测 F1= , l1= , F2= , l2=。 ②
互补 新课讲解: 议一议 你能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成立的理由吗。 C 1 a 如图 3 因为 a∥ b, 2 b 所以∠ 1=∠ 2, 又因为∠ 1与∠ 3是对顶角,∠ 1=∠ 3,所以∠ 2=∠ 3。 类似地,请根据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学生交流。 例题 1: 如图, AD∥ BC,∠ A=∠
1、情 景 导 入 学 习 目 标 “ 你不用介绍你 , 我不用介绍我 ”“ 我一见你就笑 ” 像歌曲唱的那样 , 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 , 带来天气变化。 为什么 “ 一场秋雨一场寒 , 一场春雨一场暖 ” 呢 ? 1 . 说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天气特点 , 分析其形成原因。 2 . 说出低压、高压系统空气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3 .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些天气现象。 一 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