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4.1内容摘要:

1、情 景 导 入 学 习 目 标 地貌千姿百态 , 它们是外力作用这个大自然的 “ 雕塑师 ” 在内力作用基础上精心 “ 雕刻 ” 而成的。 风蚀蘑菇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呢 ? 1 . 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 . 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 . 说出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4 . 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一 二 三一、内力作用 1 .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 内部 ,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 表现形式 ( 1 ) 地壳运动 : 类别 示意图 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水平 运动 平行于地球表面 水 2、平位移 和弯曲变形 巨大的 褶皱山脉、绵长的断裂带 一 二 三垂直 运动 垂直 于地球表面 隆起或凹陷 地势起伏变化、海陆变迁 一 二 三(2)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 地壳深处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 地表形态。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一 二 三思考讨论 火山喷发往往伴有地震等活动 ,岩浆的高温、高压会使岩石发生变质。 上述过程包含哪些内力作用 ?提示 :地震属于地壳运动 ,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 ,岩石发生变质属于变质作用。 一 二 三二、地球表面的风、 流水 、 冰川 、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 3、 ,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主要有风化、 侵蚀 、搬运和 堆积。 一 二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 ,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平缓。 一 二 三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 岩石圈 的组成岩浆岩 : 由岩浆 侵入 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 : 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 , 经 固结成岩 作用而成变质岩 :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 变质 作用形成一 二 三(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 :侵入型岩浆岩、 变质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 : 外力作用 、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 冷却凝固。 探究点一 探 4、究点二探究 一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问题导引外力作用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 ,他在内力作用基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础上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惟妙惟肖 ,令人叹为观止。 右图为“猫咪山 ”。 结合材料探究 :(1)在 “猫咪山 ”的形成过程中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 ?(2)塑造 “猫咪山 ”的外力作用主要有哪些 ?提示 :(1)“猫咪山 ”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2)塑造 “猫咪山 ”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化作用和流水的侵蚀作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1 . 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作用种类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外部 5、,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来自地球内部 ,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对地表进行破坏 , 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 ,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相互关系 二者同时存 在 , 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作用 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一般来说 ,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探究点一 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 ,形成各种外力地貌。 (1)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受破坏 6、 ,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如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2)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 侵 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 , 形成 “ V ” 型谷 ,使坡面破碎 ,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区 溶 蚀 形成溶洞、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 “ U ” 型谷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 )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 7、布地区 冰川 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 , 杂乱堆积 , 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 , 颗粒小的后堆 积 , 具有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 ( 静止沙丘、移动沙丘 ) 和黄土堆积地貌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4)外力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 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碎屑物被侵蚀后 ,岩石暴露 ,更容易受到风化。 侵蚀和风化的碎屑物在搬运作用下在地势低的地方沉积下来 ,形 8、成新的地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典例剖析【例题 1】 外力作用被称为 “大自然的雕塑师 ”,其 “雕塑作品 ”有“饱经风霜 ”的冰川地貌 ,有海面上的 “龙宫 ”海蚀地貌 ,有荒漠中的 “魔鬼城 ” 美轮美奂的自然之美 ,吸引着人们去旅游探险。 下面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宣传图片。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 ,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c.“天山一号 ”冰川 ,魔鬼城 ” ,e.“鱼米之乡 ” ,(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各地貌景观的成因。 A ;B ;C ;E ;F。 (3)六种地貌形成的能量都来自。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解析 :根据图片和所学 9、知识可知 ,我国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 ”符合这种地貌 ;我国的楼兰古城就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 ;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 “魔鬼城 ”,其实就是风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1)A C D F B E(2)流水侵蚀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3)太阳辐射能 (或地球外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探究 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问题导引小岩浆的奇妙旅程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 ,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 “岩浆之家 ”。 一天 ,他们得到批准 ,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 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 ,半路上 ,晶晶觉得累了就停了下来。 亮亮没有停步 ,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 ,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 10、动。 忽然 ,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 ,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 同伴笑着说 :“别担心 ,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 ,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 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 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认真一看 ,原来是晶晶。 亮亮惊讶地问 :“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 不知道过了多久 ,他们觉得累了 ,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 不久 ,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 ,并且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 他们商量了一会儿 ,决定回家去 ,但怎样才能回到 “岩浆之家 ”呢 ?这时身边一位 “长者 ”笑 11、着说 :“要回家 ,你们还要经历一到两次大变化 ,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 ”依照 “长者 ”的指引 ,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 “岩浆之家 ”。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结合材料探究 :(1)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 ?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 ?理由是什么 ?(2)亮亮和晶晶在 “低地 ”休息 ,伙伴们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 ,这样会形成哪一类岩石 ?若亮亮和晶晶还要经历两次重大变化才能回到 “岩浆之家 ”,这两次重大变化是什么 ?提示 :(1)岩浆喷出地表后 ,随着温度的降低 ,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旅行还可以继续。 由于风化、侵蚀作用 ,岩石会破碎 ,并在风、流水等作用下 12、 ,发生搬运 ,离开原来的位置。 (2)沉积岩。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发生变质作用 ,形成变质岩 ;最后再经历重熔再生作用 ,就可以成为岩浆 ,回到 “岩浆之家 ”。 探究点一 征纲要图示对比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2.“两点 ”法判定沉积岩各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 ,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所以沉积岩具有 “两点 ”典型特征 : 分层 ; 有化石。 两者中具有其一就可判定其为沉积岩。 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 ,又到新岩浆的形成 ,周而复始 ,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如下图所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探究点一 探 13、究点二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典例剖析【例题 2】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1)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浆 浆 质岩(2)图中各地质作用与序号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灰岩的形成过程需经过 或 中海、东非裂谷带地区 活动强烈D. 代表冷却凝固作用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 ,a和 因此只有 有可能是外力作用或者变质作用 ; 是岩浆活动 ,而环太平洋、地中海、东非裂谷带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 ,地壳不稳定 ,多地震、火山活动等 ; 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故 案 :(1)B (2) 2 3 5 叙述正确的是 (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有时进行得极其缓慢 ,不易被人察觉。 答案 : 2 3 5 正确的是 ( ) 2 3 5 6选项 分析 结论 A 垂直运动造成地势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