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下我们长大了全单元教案内容摘要:

向海洋发展的鱼龙和蛇颈龙,成了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科学家在海拔 4800 米高的土隆地区发现的鱼龙化石,体长 10 米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发现的和它同期的其他鱼龙。 这证明了,在 2 亿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是鱼龙腾飞跳跃的地方。 在海洋中能同鱼龙相匹敌的是蛇颈龙,它曾盛极一时,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 身体较扁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 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 整个模样仿佛是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向天空发展的飞龙、翼龙,成了当年空中的霸主。 最大的飞龙两翼展开时长 6 米多,尖长的头颅,长着尖利的牙齿,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尖端还有一个“舵”膜,用来平衡身体。 翼龙已经逐渐进化了,头骨变轻,牙齿和尾巴已经退化或消失了,大脑半球中的视觉、平衡觉和肌肉等协调作用都已加强,飞行能力也增强了。 翼龙是古代世界上能在天上飞的动物,生活在 7000 万年前北美洲的翼龙,双翼展开宽 11 米以上。 向陆地发展的恐龙日益昌盛,成了中生代陆地的统治者。 根据 恐龙的食性可分为两大类,有吃裸子植物的,也有吃其他恐龙和动物的。 一些巨大的素食恐龙,喜欢在沼泽和湖泊里生活,由于身体过大过重,行动不灵活,只好借助水的浮力来支持着。 生活在 1. 4 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身高 3. 5 米, 长 22 米,重约 30~ 40 吨。 它主要生活在湖泊中,以藻类等植物为食,在产蛋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去。 禄丰龙,身长 6 米,高 2 米,是中等的素食恐龙,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剑龙的背上长着刀山似的骨板,甲龙装备坚硬的甲板,角龙的头部长着犀牛般的尖角„„这些显然是它们防御敌害的武器。 最凶残的霸王龙长 17 米,站立起来就有 6 米高。 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 它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最大的恐龙要算“梁龙”了。 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 20 世纪初,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 3 条恐龙遗骸,后来利用这些遗骸复原了一条梁龙的骨架,陈列在匹兹堡的自然博物馆里。 它全身长 26. 6 米,颈长6. 7 米,尾长 15. 3 米,身长 4. 55 米,重约 10. 5 吨。 最重的恐龙要算腕龙了。 1909 年,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发现了一具腕龙的完整骨骼,现在陈列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 它身体总长 22. 5 米,身 高 6. 4 米,估计重78 吨。 在这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腕龙的骨骼,估计这些腕龙在活着的时候,身长可超过 27 米,体重达 100 吨。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有关进化的问题,并设法找到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通过观察、比较,研究恐龙头骨化石,了解化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 制作化石模型。 科学知识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 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 知 道化石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 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 的基础上,重点 探究化石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或模型、课件、石膏粉、肥皂水。 学生准备:毛笔、牛奶盒或饮料瓶、贝壳 (或植物、鱼骨、硬币等 )。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改 进 一、认识化石。 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教 9 币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化石的实物、模型,或补充更多的化石图片。 在观察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远古生物的什么形成的 —— 是遗 体、遗物还是遗迹 ?以使学生对化石的种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 了解化石的成因。 在四年级时,学生们已学过煤的成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非难点。 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再利用课件补充纠正。 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化石会保存在哪种地层中 —— 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 三、 拓展活动:制作化石模型。 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做过石膏模型,因此这个活动的难度不大,耗时也不会太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这个动手的机会。 教材中介绍的是制作恐龙骨骼化石模型的方法: a)做模具。 先揉出一长截橡皮 泥,使它成为大约 l厘米厚的扁平状的表面光滑的状态。 将恐龙骨骼复印图盖在橡皮泥上,用针扎点描出恐龙骨骼的轮廓,然后揭开复印纸,用铅笔等工具细致刻画恐龙骨骼的细部。 最后用纸板围出 5 厘米深的长方形外框,再在橡皮泥上刷些肥皂水 (以利脱模 )。 b)注模。 浇入调好的石膏液体,大约 1~ 2 厘米。 c)脱模。 待石膏充分干燥后取下橡皮泥,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就做好了。 四、 探究化石的作用。 ——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 科学家会怎样研究化石,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呢 ?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时间。 除了教材中展示的恐龙头骨化石,教 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化石资料让学生试作分析。 五、认 识活化石。 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为什么这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 ?它们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 ?你还认识哪些活化石 ?上课时由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 ?—— 要使学生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资料: 【化石分类】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以下几类: 1.实体化石 人们曾经在西伯利亚第四纪的冰冻土层中发现了巨大的猛玛象,这 些庞然大物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连粗厚的皮肤、长长的体毛,甚至胃内的食物都保存了下来。 现代科学认为,巨厚的冻土地带可以使动物的遗传基因不受到任何破坏,甚至有可能通过克隆的方法赋予这种动物第二次生命。 后来,科学家们又在波兰发现过完整的披毛犀,所有这些实体得到保存的化石都是实体化石,实体化石通常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 (特别是坚硬的骨骼部分 ),既有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是一种很珍贵的化石。 2.铸模化石 动植物遗体在保存为化石的过程中,通过挤压作用在地层的岩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型等称做铸模化 石,这种化石能清晰地显示生物硬体表面的精细结构,可以划分出若干类型,其中印痕化石最常见。 3.遗迹化石顾名思义,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或遗物,前者如爬迹、足迹等,后者如粪便、蛋等,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著名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的重要证据。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想像对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科学知识 知道自然淘汰、物 竞天择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 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难点是 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 20 颗,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改 进 一、做捡豆子的实验。 为让适者生存的主题更鲜明,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草地上有很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去草地上找食吧 !” —— 可以事先不要告诉学生豆子的种类和数量,待统计结束后再告诉他们各色的豆子都是 20 粒。 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将各色豆子增加相同的 数量。 这个活动很简单,建议连统计在内用 10 分钟做完,然后将主要时间用于相关讨论。 可替代的实验有:在草地或塑料草皮上插数量相等的各色牙签,让学生扮演“吃牙签的鸟”;在树干上贴好数量相等的用褐、白、红、绿、黑等颜色纸剪成的昆虫,让学生当啄木鸟吃虫。 如果是用豆子做实验,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要把豆子都捡回来,不要浪费粮食。 二、 讨论: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 ?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生中一定会有人认为,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梢的树叶,一代代演化,长出了长脖子。 也许有的同学会根据前一单元学到的遗传与变异的知识,推测是由于遗传优势,使长脖子的长颈鹿有了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从而使这一优势逐渐强化,使后代的脖子越来越长。 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因为在 19世纪初,科学家们也曾争论不休。 这样为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做好铺垫。 补充例子:达尔文在马德拉群岛科格 伦海岛上发现, 550多种昆虫中有 200 种无翅或翅不发达 (包括蝴蝶类、蚊类、蝇类等 23 个属 )。 经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现象的形成是昆虫在与强大的海风进行生存斗争中,海风对它们进行选择与淘汰的结果。 教师演示实验:用两块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软木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蝴蝶模型,用扇子扇一扇,看哪只“蝴蝶”容易被风吹走。 三、 揭示自然选择规律 四、 人类的进化历程,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上课时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 五、 人类的未来演化趋向,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还让学生尽 量细致地把自己设想的人类未来的形象画出来。 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提醒他们说明这样设想的理由。 第四单元 共同的家园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 能够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 能够例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知识与技能 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敌对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  感受生物之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教学准备 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图片,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 范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 1)出示 P26 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 ( 2)提问: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 3)学生看图辨析。 ( 4)提问:为什么企鹅要生活在南极。 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生活在那。 在那会有狮子吗。 为什么。 ( 5)讨论:其它几种环境里分别只生活这一种动物吗。 还应该有哪些生物。 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生物与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 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 ( 2)提问:图片中有哪些生物。 又有哪些非生物。 ( 3)师生交流。 ( 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 物名称。 ( 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 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 6)讲解: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 7)讲述:一棵树也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下面让我们一起考察一 下校园中的一棵树是哪些生物的栖息地。 ( 8)看书 27 页学习观察方法(提示学生要爱护树木,就摇一摇够的着的树枝,观察结束,将摇下的生物放回树上)。 ( 9)教师选择观察的树木,学生分组外出调查,记录。 ( 10)汇报调查结果,师生交流。 ( 11)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生活在这棵树上。 这棵树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什么。 3.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 1)提问:在同一个栖息地,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样共同生活呢。 它们之间是朋友还是敌人呢。 ( 2)看 28 页图片,或提供有关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