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培训材料内容摘要:

讨论后亲自动手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环节二:教师提问:“地球的内部有什么,科学家是怎样知道的。 把你知道的说 给大家听听。 ”这样,一方面与上一环节有效联系起来。 同时很好的调取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时,应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在此基础上,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进而总结出,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 再次,课件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 教师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 、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环节三:在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之前,先先引导学生讨论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地球按比例缩分为:内核大约直径 1厘米,外核厚度是 ,各种岩石组成的地幔大约是 厘米地壳 薄薄的一层即可,同时要讨论制作的顺序及选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环节四:课堂评价是应侧重于学生自制模型的效果以及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程度,大力表扬大量搜集资料、及时整理分析资料的学生,使学生获得做科学的成功感。 三 、实验与制作 制作名称: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制作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刀、尺子 制作过程: 制作之前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如果将内核的直径做成约 1 厘米的小球,那么外核的厚度约为 ,而地幔的厚度约为 ,最外面的地壳只需要薄薄的一层即可。 先做好里面,再做外面。 制作完成后,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火山和地震 一、问题解答 问题 1:仔细观察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过程,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答:火山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 问题 2:当地震发生时,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吗。 答: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应尽快跑到空旷处,如来不及,就应躲在桌下、床下等有遮盖物的地方,或者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 二、教法分析 火山活动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 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地球内部构造、火山喷发成因以及火山喷发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使学生形成对火山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 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认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一客观规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具 有极大破坏力的地质现象,它也是地球内部运动的产物。 教材提供了唐山地震后的情景图片,展示了地震的危害,引发学生的思考。 然后,通过推测地震的成因,模拟地震仪工作原理以及了解预防地震的方法等学习内容,使学生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如何在地震中作好自我保护。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想像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学生通过网络进 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以及地震火山带的分布。 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教材是按照“了解火山 —— 研究地震”的思路编写的。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课前收集资料,探究活动前置 —— 展示火山和地震,提出问题 —— 探究火山喷发成因,模拟火山喷发 —— 探究地震成因,模拟地震发生 —— 了解科学家故事,学会自我保护 环节一:上课前一周,要让学生通过查找课外书籍、查询因特网,获取有关火山以及地震方面的各种信息特别注意让学生记清楚资料的出处,强化学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 环节二:利用课件让学生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学生产生问题后,师生共同交流火山喷发和地震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 环节三: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首先在交流资料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认识,而后讲解火山结构示意图,最后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让学生从有趣的实验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发时的情景。 得出 “火山喷发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的结论。 为创设情境,教师还可打开啤酒瓶子,让学生观察情景,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 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因是什么。 进而分析出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 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象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环节四:探究地震形成时,首先利用教材上的图文资料进行交流,还可以以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为话题进行交流。 然后让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也可以选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主设计地震模拟实验。 如把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褶皱现象。 还可用手握住枯树枝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感受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往往大地会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 必要的条 件下可以播放地震的形成过程录像。 为丰富学生的认识,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地震前兆的知识: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 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 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可以介绍一首歌谣给学生: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环节五:本环节主要介绍喀夫特夫妇和张衡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宝 贵精神,知道科学研究的艰辛。 了解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 —— 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 例如地震仪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在讨论地震自救措施时,要考虑到各种情况。 例如: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 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三、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三脚架、铁 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或黏土),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实验结论: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实验名称: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准备: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 1)在纸箱上面画出街道的图形。 (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 3)请一 个同学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决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其中一次为低震级的震动,找震中;另一次为高震级的震动,找震中。 地表的变迁 一、问题解答 问题 1:根据上述资料,你能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 答: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是海洋的推测。 问题 2: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答:由于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 火山口湖是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 石林是由于风、流 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海岸边的礁石是由于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 风蚀石主要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问题 3: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答:。 这是因为天气冷暖变化、植物生长和冷冻、流水的搬运作用对岩石具有破坏作用。 问题 4: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逐渐破碎。 问题 5:下面这些岩石是被什么力量破坏的。 答: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岩石逐渐风化。 问题 6: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 泥土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沙子和泥土被流水搬运到沙盘的另一侧。 问题 7: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 它说明了什么。 答:沙子和泥土变细,说明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 问题 8: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答:坡度越大,搬运越远,岩石破碎越严重。 问题 9: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 答:风、物体重力、人类活动以及其他的动物活动都可以把岩石的碎屑带走。 问题 10: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 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人类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 、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 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另一方面对自然也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二、教法分析 本课通过独特的地貌景观、岩石的风化、流水的搬运作用以及人们的活动对地表的改变等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探究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意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这一课安排了两条线,一条是自然力影响地表,如火山,地震,风化,侵蚀等等,一条是人类的认识和活动影响地表的 变迁。 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思路与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欣赏化石图片,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 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 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环节一:师生共同欣赏化石图片,进而老师提出这些化石来自于喜马拉雅山,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围绕“喜马拉雅山的过去是怎样的。 ”大胆猜想,引出本课课题。 针对“那里可能是海洋”提出证据,渗透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的实证精神。 其中,古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此的阐述可作为一条重要的的证据。 环节二:教师谈话:“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 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学生围绕问题,交流收集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启发学生从分析地貌现象入手,找出形成的原因,如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 ?石林是怎样形成的 ?风蚀石是怎样形成的 ?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 ?引出“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 环节三:围绕“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是否真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器材、方法、注意事 项,并分组做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做实验时,老师要巡回指导,强化安全教育,规范实验动作,确保实验效果,适当分析对比实验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出什么是风化现象。 揭示出冷暖变化、植物生长和冷冻对岩石具有破坏的作用,流水的搬运作用对岩石造成侵蚀现象。 环节四:本环节教学中,首先交流当地历史上地表改变的情况,过渡到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如筑河坝、倾倒垃圾、开采煤矿、修筑梯田等,分析其对地表好坏影响,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三、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研究冷热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准备:酒精 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实验过程: 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