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内容摘要:

诗尚理。 ”我们来读一读这些熟悉的诗句,是否能体会到其中的理趣。 (课件出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 ( 6)后人从这些诗句中悟出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比较这两句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 杏出墙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为什么会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呢。 你从中又悟出了什么。 (学情预设:旺盛蓬勃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等) (三)课堂作业:小练笔 《游园不值》中叶绍翁寻访花园时并未得偿所愿,只从伸出墙外的那一朵杏花中感受到里面的春意盎然,展开你的想象,给大家描绘一下花园里那生机勃勃的情景。 (四)课后作业:练习吟诵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 —— 精读古诗,品味春意 (五)复习导入,走进另一首诗的“春天” :背诵《游园不值》,领略杏花的美丽, 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游园不值》用一只出墙的红杏写出了满园的春色,那么《宿新市徐公店》又是怎样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的。 (六)诵读《宿新市徐公店》,感知春的幽静安逸。 1.抓住诗题,整体感知诗意。 ( 1)“宿新市徐公店”是什么意思。 (结合学生理解,重点理解“宿”的意思,说明“宿新市徐公店”其实理解为为“投宿在新市一家姓徐的客栈”) ( 2)结合诗题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情预设:) 2.理解《宿新市徐公店》第一句,体会田园之美。 ( 1)谈话:老师觉得杨万里这首诗就像一幅画一样,所以老师想把它给画下来。 大家帮我看一下画得如何。 是否符合诗意。 (教师在学生的语言指导下画 出诗中的景色。 让学生通过纠正老师画中的错误,来加深理解“疏疏”“深”“树头”“未成荫”的含义。 ) ( 2)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幽静的田园春光。 (课件出示插图) 3.品读 句,感受“追”出的勃勃生机。 ( 1)老师不画“儿童”和“黄蝶”是因为他们是会动的,而画出来的画却不会动,不如我们来想象一下,“追”黄蝶追出了哪些美丽的春景。 (学情预设:树枝上那一片片翠绿的嫩叶在迎风招展,它们正一个劲地往外钻;小草迎着风儿在歌唱,让过路 的人感到小草的快乐;孩子们一路上蹦蹦跳跳地,欢蹦乱跳的来到街头,来到学校;鸟儿似乎也看到了春天的身影,看着她那温柔的充满阳光的身影,鸟儿们便齐声唱起它们最美丽的歌儿,让路人感到了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美丽。 ) ( 2)说说诗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急走、无处寻”的意思。 进而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 (学情预设:嬉戏的孩子从小路上追着一只蝴蝶急匆匆地跑来,转眼间,蝴蝶翩翩飞进了菜花丛里。 小家伙们找啊,找啊,在一片黄菜花中,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 ( 3)练习朗读,读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4.创设情境,感情诵读,指导 背诵。 ( 1)谈话:同学们,假设杨万里是想从外地回家,路过新市这个地方,天晚了不能再赶路了,于是他就来到一个姓徐的人家开的旅馆来借宿。 常年在外漂波,他很疲倦,也很想家,可以说他当时的心情很着急,很失落、很迷茫。 就在这时,他一抬头望向窗外,看到了这稀疏的篱巴,这刚长出新叶的树木,这一望无际、金灿灿的油菜花,这漫天飞舞的蝴蝶,这天真可爱的儿童。 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 于是他有感而发,略加思索便吟出一首诗来,就是 —— 《宿新市徐公店》。 你就是诗人,练习吟诵这首诗。 (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自主练习吟诵,然后全班 展示。 ( 2)看着黑板上这幅图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环节三、回归整体 —— 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回归整体,对比两首诗,感受不同景和情。 1.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 同样是在春天,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学情预设:相同:都是描写春天的生机勃勃, 不同之一:第一首诗是通过一直出墙的红杏写春天的生机勃勃,第二首诗则是通过追黄蝶的儿童展示春天的生机勃勃。 不同之二:心情不同。 第一首诗写了诗人) 2.教师总结: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 3.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不 同心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