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内容摘要:
: 首二句 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 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 ,造境便很典型。 ‚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 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 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 ‚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 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 ,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 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 渴极 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 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 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 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 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 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 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 不料末四句 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 ‚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 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 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 ‚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 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 ‚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 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 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 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 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全班齐声朗读 ,讨论如下问题 : 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请你用一句话描述。 明确: 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 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 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 赏析《越女词》 :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 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 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中堕。 ‛ :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词入神之笔。 ‚棹‛指摇船的动作。 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全班齐声朗读 ,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是最显著的特色。 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明确: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 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 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 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 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 这岂不就是‚佯羞‛吗。 这样写来,就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四、作业:回味李白的诗歌风格。 第 3 课 杜甫诗五首 教学 目标 : 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 风格。 教学重点 :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 —意境 —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 学会意象 —意境 —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 : 3 课时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 导入 :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 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 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 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 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二、作者简介 : 杜甫 ,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 33 岁时遇到‚赐金 放还‛的李白 ,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 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 诗圣。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杜甫诗风 :沉郁顿挫。 诗作 :‚三吏‛ ——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 ——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三 、学习《月夜》 (一)、 写作 背景 : 天宝十五载( 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 鄜 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 鄜 州以北,他启程 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学习诗文 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 对家中亲人的思念 ,表达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 主旨 ) 2) 首联 ‚今夜 鄜 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 鄜 州的妻儿。 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 ?下联紧承而出。 3) 颔联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 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 ‚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4) 颈联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个‚湿‛字,一个‚寒‛ 字,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 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 ! 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5) 尾联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 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 ‚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 ‚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三) 、艺术特点 : 1) 炼字精准。 一二联中, “怜 ”、 “忆 ”与 “今夜 ”、 “独看 ”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 明月每月可见,特写 “今夜 ”,又是 “独看 ”,可以想见有往日的 “同看 ”和将来的 “同看 ”。 将来的 “同看 ”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 “同看 ”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 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 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 “独看 ”明月又是 “忆长安 ”,这 “忆 ”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 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 ”,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 “独看 ”月而 “忆长安 ”, “小儿女 ”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 ?此一 “怜 ”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 艺术构思巧妙。 以 “月 ”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 “独看 ”和 “双照 ”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四)小结: 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 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 恰如叶 燮 《原诗》所言:“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君爱国、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 ”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 诗人在半年后所写的《述怀》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 (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地 ),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 ?尽室岂相偶 !” 由此不难看出,在诗人‚独看‛ 的‚泪痕 39。 39。 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 在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跳动。 五、作业 : 背诵全诗 , 预习《哀江头》。 第二课时 一、 新课导入, 检查背诵。 二、 学习《哀江头》 (一) 写作背景 :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春天。 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二)、学习诗文 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 诗人忧时伤 乱的哀思。 (主旨) 全诗分三部分。 1) 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①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大加修建,宫殿楼阁连绵起伏,奇花异草四处种植,是皇室贵族和文人们的游览胜地。 安史乱前,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织,车马繁华。 安史乱中遭受严重破坏,游人稀少。 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 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 !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 ,重复用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 百结、纡曲难伸的感觉。 这两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 ②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 ‚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 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 然地转入下段‚忆昔‛。 2) 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 ①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总写往日繁华。 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开元二十年 (732),从大明宫到南苑,修筑了复道夹城,帝室权贵可通过夹城直抵南苑。 诗人想 起当年御驾游苑时,霓彩旗帜飘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绚丽无比。 ②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 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合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