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一说课稿内容摘要:

上课开始,我拿着一盒蜗牛进入 教室,准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各部分。 但一拿出蜗牛,就听到一片欢呼声。 生:“老师,给我们组一只蜗牛。 ” (由于第一次把动物带到课堂上,学生兴奋不已,嘴里不停地喊 )看到这一情景,我只好把提前准备好的导课搁置一边。 把蜗牛按小组发给了大家。 师:“大家拿到蜗牛后要仔细观察,看哪个组发现的秘密最多,小组长作好记录。 ” 学生拿到蜗牛后,问题出现了,原来身子舒展的蜗牛,不知怎么地全都缩到壳里,学生看着缩回去的蜗牛,束手无策。 看到这一情景,我心里很着急。 突然灵机一动,说:“同学们,如果蜗牛不出来,我们可以先观察它的外壳。 ” 话音落了,学生还是老样子,似乎我的提示并没起多大作用,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不在蜗牛的壳上,而是在它的身体上,他们正在想怎样才能让蜗牛出来。 过了一会儿,办法被他们想出来了,有的组的同学认为蜗牛喜欢潮湿,就拿出自己带来的凉开水浇在蜗牛身上,有的小组认为蜗牛怕光,就用手捂住蜗牛。 有的不敢大声说话,担心会把正在往外伸展的蜗牛吓回去,还有的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这样的活动持续了几分钟,蜗牛在同学们的关心下,接二连三地把身体露出来。 同学们高兴地扯着我的衣服,让我到他们组里去看。 下课了,但我还在思考。 如果刚开始学生不停地喊 时,就批评他们,让他们安静下来,按照自己原来的计划进行教学,先观察蜗牛的身体、壳,再观察它怎样运动,那么,这一节课还能这样生机盎然吗。 如果不是我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也许我将会不断地重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学教材”的那种传统课堂教学,这一切都真实地证明了,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悟较为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上课时,教师应勇于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和旁听者”。 教师要敢于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交给学生,并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他们的意愿,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 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此时,学生会自主地观察、实践或讨论,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上课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中,学生的兴趣占了整个观察活动的主线,我没有让学生经历一个有序的观察过程(也就是按照头腹尾的顺序观察 )在这方面与原教材有出入,基于这一问题,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观察是以序为主。 还是以兴趣为主。 很显然,以兴趣为主,更能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更好,虽然这一过程与教材不同,但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有何不可。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但他们的自主学习并不一定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 在课堂中,学生看不到蜗牛的 腹足,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解决的。 因此,教师的作用就要体现在: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自主学习,走向科学的自主学习。 实践是科学的魅力 “怎样才能让蜗牛从壳里出来呢。 ”一个简单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做,短短几分钟学生已经解决了问题 ,而且方法真不少。 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出现新问题。 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独立探究,自行获取的能力,这远比教师直接传授获得的知识有价值的多。 一次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因此说“实践”是科学的魅力。 教材只是看见美丽大自然的一个“窗口”,教师必须带着学生走出“门”,踏上“实践”这条路,投入到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中。 《蜗牛(一)》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火炬小学的郭 桂娟,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蜗牛(一)》。 我说课分为以下四大步骤: 一、教学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和学法 四、教学流程 一、教学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它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及自主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尊重,乐于与人合作。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蜗牛(一)》这一课, 本节教材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中《蜗牛(一)》一课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具体 观察一种动物的开始,观察研究活动以蜗牛为载体,鼓励学生在通过植物单元的学习,观察能力已有所发展的基础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